【成人自考】【中外教育管理史】【00445】高频考点(13)
(1).《壬子·癸丑学制》与清末《癸卯学制》的进步特点。
(1)它缩短了学制期限。(2)取消了毕业生奖励出身的制度,消除了科举制度的阴魂;同时取消了专门为贵族设立的贵胄学校,废除了封建特权和等级限制,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特色。(3)女子教育取得了一定的地位。(4)以教授工农商等实用知识技能为目的的实业教育得以加强。(5)从课程改革与教学方法看,取消了忠君、尊孔的课程,增加了自然科学课程和生产技能的训练。(6)改进了教学方法,反对体罚,要求教育联系儿童实际,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2).“中体西用”文教政策的内容。
内容:张之洞主张中西兼学,但要有主次先后之别。他的观点是先中后西,以西补中,即在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纲常名教的原则下,谨慎地接受西方资本主义的技艺,并以此种技艺“补”封建旧制之“阙”,以达到维护腐朽的封建制度的目的。
(3).张之洞“中体西用”文教政策的影响。
影响:“中体西用”有其积极的影响,它使中国人看到了另外一个陌生的世界,引进了一部分西学,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4).清代统治者对书院的控制措施。
(1)重点扶植省会所在地的书院(2)书院经费由政府拨给(3)书院师长由政府聘请(4)书院的学生也由官方选择录取和考核(5)将书院教育纳入科举考试的框架
(5).清代统治者禁锢思想、钳制舆论的手段。
(1)推行了近百年的文字狱(2)销毁书籍(3)清代统治者先后成立了一些编书馆,收罗大批士子,组织搜集、编纂、注释古树,诏令当时学者参加,以便进行控制,同时也是清统治者笼络汉族士子的重要方法。
(6).《白鹿洞书院揭示》的内容。
内容:朱熹亲自订立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最具有代表性。朱熹认为书院教育的方针是实施五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7).《白鹿洞书院揭示》的影响。
影响:它概括了儒家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体现了封建社会教育的主要精神,它不仅是南宋时书院的教规,而且对元明清三代的书院都有指导作用,并为一般官学所采用。
(8).宋代施行殿试制度的主要目的。
(1)限制豪门权贵子弟,鼓励平民子弟读书进取;(2)防止请托作弊现象,保障考试的公平竞争;(3)将科举考试的最终决断权交由皇帝亲自控制。
(9).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
(1)胡瑗所创的苏湖教法。该法与传统的死记硬背不同,而是以明体达用、培养有实际才干的人为目标,这种经义与实践并重的方法改变了当时重辞赋的形式主义的空疏学风,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2)王安石创立的“三舍法”。即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等级。(3)“积分制”。这是为配合三舍法而创立的教学制度。
(10).简述六学二馆。
(1)在中央官学方面,唐代设置了六学二馆。(2)“六学”属国子监,长官称国子祭酒,其中国子学、太学、四门学是儒学,书学、算学、律学为专门学校;书学除研究书法外,每日习字,并学《国语》《说文》《字林》等;算学习《孙子》《五曹》《九章》《周髀》等,律学习律令,兼学格式法例。(3)“二馆”指弘文馆与崇文馆,弘文馆隶属门下省,崇文馆隶属东宫,二者皆属于贵族学校性质。
(11).察举制度的教育管理功能。
(1)调动了人士读书求学的积极性(2)统一了教育的目标(3)规范了教学的内容
(12).稷下学宫的管理特色。
(1)教师管理:待遇优厚,来去自由(2)办学方针:学术自由、兼容并包(3)教学管理:自由辩论,此消彼长(4)学生管理:学无常师,游学自由
(13).儒家私学管理的特点。
(1)儒家私学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即培养德才兼备的贤才、君子。(2)在招生对象上,儒家私学遵循“有教无类”的原则,即实施教育,不分等级、种类。(3)在教学管理上,儒家私学具有较大的灵活性。(4)在教学方式上,儒家私学并不一味地采用讲授的方式,既有个别交谈的方式,也有“聚众而谈”的方式。(5)在课程管理上,儒家私学的教育内容以道德教育为重点。(6)在教师管理上,儒家注重尊师重道。(7)在经费管理上,儒家私学经费来源并不固定,主要来自各诸侯与达官贵族的资助。
(14).私学兴起的原因。
原因: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大大促进了私学的繁荣,可以说,有多少家学派,就有多少家私学,但对教育发展影响最大的则是儒、墨、道、法四家私学。
(15).私学兴起的意义。
意义:私学的兴起是教育制度的重大变革,它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使教育从政事中分离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体系;各家各派在创办私学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管理经验。
(16).“学在官府”含义和意义。
(1)含义:“学在官府”,又称为“学术官守”,有三层含义:一是指学术被官方所垄断,民间无学术。二是指学校设在官府之中,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三是指官师不分,官吏既是教育行政官员,也是学校的管理者,还是学校的教师。(2)意义:在“学在官府”的教育管理体制下,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国学是专门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一般奴隶主和庶民子弟则入乡学。
(17).简述宋代书院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1)教学和学术相结合。(2)自由讲学和自由听讲。(3)学生以自学为主,教师重在启发诱导。(4)尊师爱生。(5)书院的图书与经费管理。
(18).黄老政治放松对文化教育控制的表现。
黄老政治放松了对文化教育的控制,表现在三个方面:废除挟书令、开放私学、改变了对知识分子的态度。
(19).地方学校的职能。
一是传授儒家经典,培养郡国属吏,同时为朝廷或太学输送优秀学生,二是推行地方教化。
(20).察举制的教育管理功能的表现。
包括三个方面:调动士人读书求学的积极性、统一了教育目标、规范了教学内容。
(21).唐代尊崇儒术的表现。
一是尊孔,二是整理、统一儒经,三是提高儒士的地位。
(22).简述夸美纽斯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在教育史上,夸纽斯首次从感觉论出发对直观教学进行了理论论证。他认为,人的认识始于感官,“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通过感官获得的外部经验是进行科学教学的基础。因此,夸美纽斯指出教学应该从儿童的实际观察入手,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亲自观察、理解和思考;即使不能亲眼观察,亦要提供直观的模型,将所要学习的知识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印在儿童的感观中,这样才有助于理解和巩固知识。 2.循序渐进性原则。夸美纽斯认为,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是井然有序的,是有自身规律的。“自然并不跃进,它只一步一步地前进。”教学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妥善地安排教学顺序,由简到难、由未知到已知,从而使先学到的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巩固性原则。夸美纽斯认为,教学务必使学生获得巩固的知识、彻底掌握知识、自如地应用知识是衡量教学和学习是否彻底的标准。如何巩固知识,夸美纽斯认为,首先儿童所获得的知识必须是易于理解的;其次,必要的复习和练习也会巩固所学知识。 4.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是与循序渐进原则相对应的,知识的习得是有顺序和层次的,教学必须按照这一顺序组织知识,使知识成为一个系统的整体,这样才能应着自然的节奏使儿童获得系统的知识
(23).夸美纽斯的学制系统论。
夸美纽斯把人的学习期分为四个阶段,其中婴儿期是0-6岁,儿童期是6-12岁,少年期是12-18岁,青年期是18-24岁,与之相对应的是母育学校、国语学校、拉丁语学校、大学四级学制系统。
(24).九品中正制的程序。
品第人物;定品级;建立档案;按品授官;清定品级。
(25).九品中正制的影响。
挫伤了读书人的积极性,使学校更加门庭冷落;促进了选士制度的发展。
此题目数据由翰林刷题小程序免费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