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翰林刷题小程序随堂练习 > 正文内容

【成人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高频考点(69)

(1).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运动出现的新面貌。

经过土地改革运动,解放区出现的新面貌主要是:(1)广大农民对中国共产党更加信任和拥护,工农联盟以及解放区的人民民主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2)广大农民从封建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解放区农村的经济面貌得到明显改观。 (3)大批青壮年农民踊跃参军,配合解放军作战,人民解放战争有了巩固的后方和最基本的人力和物力保证。

(2).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理论贡献的主要方面。

(1)毛泽东论述了必须实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基本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2)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3)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毛泽东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为此,应当采取“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中国的经济走在世界前列。(4)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观点。如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坚持工业和农业并举、重工业和轻工业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并举、大中小企业并举等“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正确解决好综合平衡的问题,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生产和生活的问题,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统筹兼顾,适当安排。(5)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了许多正确的观点。如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处理好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要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尤其是人民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权利;社会主义法制要保护劳动人民利益,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保护社会生产力。(6)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7)在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必须加强国防、建设现代化正规化国防军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的重要指导思想。(8)关于加强共产党自身建设,毛泽东最早觉察到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战略的危险,号召共产党人提高警惕,同这种危险作斗争。同时,他又十分警惕党在执政以后可能产生的种种消极现象。为此,他提出:共产党员必须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的主要表现。

(1)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 (2)基层民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开始形成。(3)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以宪法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逐步完备。

(4).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日本在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使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人民通过抗日战争的实践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这就是:坚决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信念;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道路的民族创造精神。(5)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巨大影响,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势力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树立了一个以弱胜强的范例,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

(5).中国早期接受、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三类代表人物。

三类人物是:(1)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如陈独秀、李大钊。(2)五四运动中的左翼骨干,如毛泽东、杨匏安、蔡和森、周恩来等。 (3)一部分原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如董必武、吴玉章、林伯渠等。

(6).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阐述的中日之间相互矛盾的四个特点。

(1)中日双方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四个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2)一方面,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强国弱国的对比,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另一方面,日本是小国,发动的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而中国是大国,进行的是进步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最后胜利终将是属于中国的。

(7).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的特点。

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的特点:(1)有偿地、逐步地改变资产阶级的所有制。(2)在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同时,给予资本主义工商业者必要的工作安排。(3)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权,对其进步的代表人物给以恰当的政治安排。

(8).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判断改革开放是非的主要标准。

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中讲到:(1)强调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2)判断改革开放程度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9).1905年至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进行论战的意义及革命派的局限性。

(1)1905年至1907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展开论战,其意义是:第一,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第二,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为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2)局限性:第一,革命派未能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没有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帝口号。 第二,革命派停留在对民主制度的形式理解上,缺乏对民主建政的深入认识,其方案也不十分具体和具有可操作性。第三,革命派未能把土地制度改革和反对封建主义联系起来,从而无法真正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这些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不可避免地会影响辛亥革命的进程和结局。

(10).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1)经济上,封建地主制经济,耕作方式上,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2)政治上,高度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文化上,儒家文化占统治地位。(4)社会结构上,封建宗法家族制度是基础。

(11).19世纪末,维新派对封建主义妥协的主要表现。

(1)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幻想通过合法手段实现君主立宪。(2)经济上,没有触及封建主义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3)思想上,虽提倡学习西方,却仍借孔子之名“托古改制”。

(12).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1)它粉碎了国民党“围剿”,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2)为迎接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新高潮准备了条件。(3)长征保存并锤炼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 (4)长征播撒了革命的火种,扩大了红军和党的影响。(5)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13).没收官僚资本对新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1)没收官僚资本,削弱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力量,消灭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主要部分。(2)壮大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人民共和国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社会主义性质国营经济已经居于主导地位。

(14).毛泽东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提出的主要思想。

(1)要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 (2)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坚持工业和农业并举、重工业和轻工业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并举、大中小企业并举等“两条腿”走路的方针。(3)正确解决好综合平衡的问题,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生产和生活的问题。(4)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15).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是什么?

(1)以俄国布尔什维克为榜样,按照列宁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她所接受的是没有被修正主义阉割的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是同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划清了界限的科学社会主义。(2)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基础上产生的。中国工人阶级具有坚强的革命性,在这个阶级中不存在欧洲那种工人贵族阶层,没有社会改良主义的基础。 所以,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16).统一战线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之一,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1)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坚持和发展革命的政治基础,有其必要性和可能性。(2)统一战线中存在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这是基本的、主要的;一个是劳动者与非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劳动者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有时还包括与一部分大资产阶级的暂时的联盟,这是辅助的,同时又是重要的。必须坚决依靠第一个联盟,争取建立和扩大第二个联盟。(3)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关键,是坚持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权,率领同盟者向共同的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对同工人阶级争夺领导权的资产阶级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17).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社会制度的腐败。近代以来封建社会制度没有根本改变。清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经常压制人民的反抗斗争,力主避战求和,为此不惜割地、赔款。(2)经济技术的落后。近代以来,中国经济技术落后,导致中国在武器装备、军队素质、综合实力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列强,必然导致被动挨打。经济技术的落后是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根本原因还是社会制度的腐败。

(18).“三湾改编”的主要内容及意义是什么?

主要内容:将原有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在部队中建立各级党组织并将党支部建在连上;成立各级士兵委员会,部队内部实行民主管理。意义:是建设共产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

(19).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爱国官兵英勇抗敌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1)在抗战初期,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国民党军队组织了淞沪、忻口、徐州、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战役,消耗了日军,迟滞了日军的进攻。(2)国民党爱国官兵,不畏牺牲,英勇抗敌,用生命捍卫了民族尊严,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全国人民。例子有:台儿庄大捷、八百壮士守四行等。佟麟阁、赵登禹等高级将领壮烈殉国。

(20).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运动使解放区出现了哪些新面貌?

经过土地改革运动,解放区出现的新面貌主要是:(1)广大农民对中国共产党更加信任和拥护,工农联盟以及解放区的人民民主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2)广大农民从封建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解放区农村的经济面貌得到明显改观。 (3)大批青壮年农民踊跃参军,配合解放军作战,人民解放战争有了巩固的后方和最基本的人力和物力保证。

(21).中共八大对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提出的指导方针是什么?

(1)经济建设上,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2) 政治建设上,提出继续加强人民民主专政;加强民族团结;继续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制定完备的法律,建立健全的法制。

(2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1)建立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使资本主义经济成份在社会经济中明显增长,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3)翻译了一批西学的书籍,介绍西方近代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4)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23).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是什么?

(1)发展进步势力就是依靠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这是整个策略的中心环节。 (2)中争取间势力主要是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需要的条件:一是共产党要有力量;二是尊重他们的利益;三是要同顽固派作坚决的斗争。 (3)顽固势力是指孤立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亲英美派。对其又联合又斗争。斗争时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24).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的过渡性经济组织形式及其性质是什么?

(1)组织互助组。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2)组织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土地入股分红和按劳分配结合。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3)组织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土地等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集体劳动,统一经营,按劳分配。具有完全社会主义性质。

(25).陈云在中共八大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内容是什么?

(1)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2)计划生产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生产为补充。(3)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为补充。

此题目数据由翰林刷题小程序免费提供

扫描二维码免费使用微信小程序搜题/刷题/查看解析。

版权声明:本文由翰林刷题小程序授权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20230611.cn/post/10198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