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翰林刷题小程序真题 > 正文内容

【教师考试】【(中学)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中]2021年教师资格《地理学科知识与能力》点睛试卷2考试真题

(1).

读我国甲、乙两类作物在我国种植面积比重变化表(单位:%) 从甲、乙作物播种面积的变化可推测(  )。

A.甲类作物的需求量在下降
B.乙类作物的单产在提高
C.乙类作物的总产量在下降
D.未来几年种植面积甲大于乙
正确答案B

(2).

印度某中学学生,把世界上四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绘成简图(图中节气为北半球节气),读图回答 可能反映该校所在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正确答案C

(3).

开发利用新能源与清洁能源是当今世界能源发展的一大趋势.下图为我国某地利用新能源的路灯。 这种路灯使用的新能源(  )。

A.都来自太阳辐射
B.我国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C.投资成本低
D.技术要求低
正确答案A

(4).

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虚线为晨昏线。 此时,①地的盛行风向为(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正确答案C

(5).

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虚线为晨昏线。 图示现象可能出现在(  )。

A.1月
B.2月
C.7月
D.8月
正确答案A

(6).

读下面两幅图. 左上图中的人类活动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是(  )。

A.海平面上升
B.酸雨危害
C.全球变暖
D.草原退化和荒漠化
正确答案D

(7).

读下面两幅图. 人类文明进入到右上图所示阶段时产生的人地关系思想有(  )。 ①人生天注定②自然主宰人类 ③人定胜天④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正确答案B

(8).

下图为对流层大气某要素等值面垂直分布图. 若a.b、c、d,e为不同气压值,则甲、乙、丙、丁四地的气流运动方向是(  )。

A.甲→乙→丁→丙→甲
B.丁→丙→甲→乙→丁
C.乙→甲→丙→丁
D.乙→甲→丙→丁→乙
正确答案D

(9).

下图表示我国某乡村聚落地理环境示意图。 图示聚落最有可能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分区中的(  )。

A.青藏高原
B.西北地区
C.南方地区
D.北方地区
正确答案C

(10).

下图表示我国某乡村聚落地理环境示意图。 据图中信息,关于该聚落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聚落建在丘陵北坡地带.多地形雨
B.聚落顺应地势特点修建.便于排水
C.位置临近河流,便于取、排水和出行
D.多植被覆盖,利于保持水土、调节气候
正确答案A

(11).

读雅鲁藏布江地区的等值线分布示意图(等值线的数值c>b>a) 图中等值线不可能表示(  )。

A.气温
B.气压
C.降水量
D.海拔
正确答案D

(12).

读雅鲁藏布江地区的等值线分布示意图(等值线的数值c>b>a) 雅鲁藏布江地区的植被呈垂直分异,其山脚处的自然带为(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温带草原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正确答案B

(13).

京广高铁是以客运为主的快速铁路。 建设京广高铁的重要意义有(  )。 ①缓解人地矛盾,分散大城市职能 ②改善京广高铁沿线都市圈的生态环境 ③加强区际联系,改善交通条件 ④增强城市的辐射能力,加快我国城市化的整体进程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正确答案B

(14).

开发利用新能源与清洁能源是当今世界能源发展的一大趋势.下图为我国某地利用新能源的路灯。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将有利于(  )。

A.减少雾霾天气
B.减少紫外线辐射
C.消除城市热岛效应
D.消除酸雨危害
正确答案A

(15).

下图为“某国甲、乙、丙、丁四个时期人口增长模式示意图”。 该国死亡率最低的时期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正确答案B

(16).

读我国甲、乙两类作物在我国种植面积比重变化表(单位:%) 甲类作物是(  )。

A.粮食作物
B.糖料作物
C.油料作物
D.蔬菜作物
正确答案D

(17).

印度某中学学生,把世界上四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绘成简图(图中节气为北半球节气),读图回答 ①④两条线相交于0点,若①所示纬度不变,④所示纬度缩小2°,则关于0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出现的日期不变
B.正午太阳高度不变
C.O点位置上移
D.0点位置不变
正确答案C

(18).

京广高铁是以客运为主的快速铁路。 影响京广高铁建设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资源
B.气候条件
C.城市分布
D.地形地势
正确答案C

(19).

开发利用新能源与清洁能源是当今世界能源发展的一大趋势.下图为我国某地利用新能源的路灯。 从自然地理环境考虑,下列城市最不适宜利用这种路灯照明的是(  )。

A.乌鲁木齐
B.重庆
C.拉萨
D.呼和浩特
正确答案B

(20).

下面左图为“某地岩层与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右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方框表示岩浆、岩浆岩、变质岩、风化侵蚀物、沉积物,箭头表示地质作用。 右图所示甲、乙、丙、丁中,代表岩浆岩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正确答案C

(21).

下面左图为“某地岩层与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右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方框表示岩浆、岩浆岩、变质岩、风化侵蚀物、沉积物,箭头表示地质作用。 形成左图所示地下洞穴的地质作用主要属于(  )。

A.①
B.②
C.⑤
D.⑧
正确答案C

(22).

下图为“某国甲、乙、丙、丁四个时期人口增长模式示意图”。 该国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顺序为(  )。

A.甲→乙→丁→丙
B.甲→乙→丙→丁
C.乙→甲→丁→丙
D.丁→甲→乙→丙
正确答案D

(23).

下图为对流层大气某要素等值面垂直分布图. 若a,b、c、d、e为不同温度值,则气压值的大小比较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
B.乙>甲>丁>丙
C.甲>乙>丁>丙
D.乙>甲>丙>丁
正确答案C

(24).

下图甲、乙分别示意京津冀都市圈2000年人口密度分布和人口增长率。 应用GIS技术在图甲基础上制作图乙。需要添加的数据是(  )。

A.1999年各行政区的人口数量
B.2000年各行政区的人口数量
C.各行政区的边界
D.各行政区的面积
正确答案A

(25).

下图甲、乙分别示意京津冀都市圈2000年人口密度分布和人口增长率。 从某~时刻的遥感影像图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

A.森林火灾面积
B.土地干旱程度
C.洪峰流量
D.植物病虫害程度
正确答案C

(26).简述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基本理念的理解。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基本理念。 地理课程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位.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1)初中地理教学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人类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与地理有密切联系。 (2)初中地理教学要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密切联系。 (3)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日益深刻,地理教学对提高公民环境意识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地理课不仅能帮助学生建立保护环境的意识,而且要树立环境价值观等新的观念,为全民行动以建设美好的“地球村”做出贡献。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面是赵老师关于“长江”的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播放《长江之歌》,激昂而悦耳的歌声、滚滚长江水的画面、壮丽的三峡等情境,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老师又非常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2)选定课题,明确分工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迅速商讨,选定本组的课题,并确定每个组员的任务,分工合作。在此过程中,各组选择的课题分别是:长江的概况、人类活动对长江生态环境的影响、中国的黄金水道、三峡水利工程等。 (3)自主学习,提取信息 学生根据所在小组的研究课题及自已分工的任务,进行资料搜集、分析,并初步整理出自己的研究成果。 (4)小组汇总,展示成果 各小组成员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本组展出.组长可根据具体情况.既可以用小组中每一成员的研究资料作为成果展出。也可以将小组成员的研究资料进行组合,拿出自已小组的研究报告。 (5)师生互动。评选优秀成果 在展示各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师生之间相互讨论和评析。当然,在此过程中,不乏有许多不同意见甚至激烈的争论。在教师的指导和点评下,学生最后达成共识,评出最佳研究成果。 问题: (1)分析材料中教学设计的成功之处。(8分) (2)请为本节课设计教学目标。(12分)

(1)本节课在设计上充分分析了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的教学要求,课堂教学效果基本达到了设计意图。通过引用生活中形象直观的音乐。让学生较快地掌握了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知识,同时,极大地引起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兴趣,对身边生活的关注,让学生学会了探究学习、作学习和分享学习。本节课在设计上能充分将最新的热点、时事作为情境资料,解决问题,把所学知识加以拓宽.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清楚长江的源地、人海口、年径流量和流域面积.知道长江是我国长度最长、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我国的第一大河;使学生知道长江的主要支流及长江流经的省、直辖市、自治区;明确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使学生了解长江在水能、灌溉及航运方面的巨大作用,认识到这条“黄金水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②过程与方法:结合教师讲解与图片资料,加深对地理事物的认识;通过小组分工合作、讨论.和世界其他大河做比较,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长江洪涝灾害发生的危害性,分析长江洪涝灾害的成因,并提出治理措施;通过分析长江洪涝灾害的成因及其治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介绍“三峡水利工程”时.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赵老师在教学“南极大陆蕴藏丰富的煤炭资源”时,提供相关资料和信息:(1)南极洲煤炭分布图及煤炭储量;(2)煤炭形成的重要条件——湿热的气候、茂密的森林;(3)南极洲景观图片;(4)南极洲气候特点。 接着,赵老师让学生利用上述信息提出问题。一个学生提出:“为什么南极会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另一个学生提出:“南极洲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说明南极洲曾有过湿热的气候、茂密的森林,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地理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了解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利用了已有信息.以及表征问题的质量,评价学生提出地理问题的水平和差异。上述两个问题相比,深度上有明显区别:第二个学生提出地理问题的能力要强于第一个学生。 问题: (1)材料体现了对学生哪方面能力的评价?(4分) (2)对学生此方面能力评价应把握的评价重点和采用的评价方式有哪些?(12分)

(1)材料体现了对学生提出地理问题能力的评价。 (2)评价学生提出地理问题的能力,应把握下述评价重点:①是否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提出可能通过探究解决的问题,是否领会提出问题的途径和方法;②是否能有效利用已知信息提出问题;③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合理、完整、新颖,广度与深度如何等。 对学生提出地理问题能力的评价,可采用如下评价方式:观察学生是否踊跃提出问题;观察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利用了已有的信息和条件:观察学生寻求必要信息和条件的主动性:采用评语方式鉴评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的质量,评语以鼓励为主:鼓励学生间的相互评价。

(29).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如图为新疆与浙江两区域图。新疆地形为“三山夹两盆”;浙江地形复杂多样。西南部山地高峻,中部多丘陵、盆地,东北部则为冲积平原。 材料二下图为浙江和新疆生产总值和增速示意图. 问题: (1)据材料一及相关知识,分析说明两省区河流开发利用方式的主要差异及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比较两省区的生产总值和增速的异同点。(6分) (3)浙江是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大省,近年来纺织服装业开始实施向中西部转移的策略。试分析新疆承接浙江纺织服装加工业的原因。(4分)

区域地理的比较分析。 (1)新疆主要提供灌溉水源,浙江的西南主要提供水源,东北以航运为主。原因:新疆气候干旱,水源短缺;浙江降水丰富,河流径流量大;西南地形以山地为主,东北以平原为主。 (2)相同:两省区的生产总值都呈上升趋势;增速的变化波动均较大,且波动方向基本一致。不同:两省区的生产总值相差很大,浙江省是新疆的约5倍以上:浙江省的增速波动幅度更大。 (3)新疆棉花原料和羊毛丰富.土地和劳动力价格低。

(30).绘制太阳圈层示意图,注明圈层名称,并简述其在地理教学中的教学意义。

地理示意图及其教学意义。 (1)简化原图,突出要点 地理板图、板画用简单的笔法简化原图,把复杂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简单明了化,并使所要表现的地理内容鲜明醒目、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对一些不易观察到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获得具体的地理概念且印象深刻.便于学生理解记忆,但要注意地理板图、板画只写意不写实。 (2)展示过程.变静为动 太阳的圈层结构对于刚接触地理的学生来说比较复杂,仅依靠教师口述,学生难以理解。 但是,如果教师边口述、边有层次地借助板画展示动态过程,讲画同步进行,便有助于学生感知和理解地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3)强化记忆。培养技能 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边讲边画示意图.可以使静止的图动起来,使讲授的内容更加具体化和形象化。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活动。强化学生记忆。同时,可以减少教师不必要的语言讲述,节省时间,精讲多练,学生通过记笔记的形式抄绘地理板图、板画,既强化学生记忆,又培养学生地理技能。

(31).

阅读关于“等高线地形图”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内容标准要求:“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等高线地形图”的内容。 等高线地形图 地球表面有高山.有低地,地表的高低起伏常用等高线地形图来表示。等高线地形图是怎样绘制的?首先要了解海拔与相对高度。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作海拔。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叫作相对高度。例如,图1.34中,甲地的海拔为1500米,乙地海拔为500米,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为1000米。 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图1.35)。在等高线上标有海拔数值,如100米、200米。这种用等高线表示地形的地图,叫作等高线地形图。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可以判断坡度的陡缓,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通过等高线的特征,还可以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和陡崖等常见的地形部位。 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作等深线。从等深线上所标注的深度,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浅;从等深线的疏密状况,可以看出海底坡度的大小。 ——摘自某版本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 要求: (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9分) (2)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要点。(15分)

(1)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观察和动手操作等,学会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思路和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参与地形图判读的课堂活动,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 (2)教学过程要点: 教师展示一幅自制的等高线地形图.学生边观察.教师边讲解:地图上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就是用绘制等高线来表示的,那么,等高线是怎么绘制出来的呢 教师展示“地面高度的计算”示意图,请学生观察图中甲点的高度有哪两个数据 它们的单位是什么 有什么区别 (强调:计算地面高度时,必须用垂直距离;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单位是米) 学生通过观察示意图和阅读教材得出结论:甲点以海平面为标准计算为1500米,这叫海拔.甲点以乙点为标准计算为1 000米,这叫相对高度。 教师出示“中国地形图”,让学生找出珠穆朗玛峰,提问:珠穆朗玛峰的海拔为8844.43米,可是在青藏高原上的人说珠穆朗玛峰高4000米,请你解释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8844.43米是珠穆朗玛峰的海拔.而4000米是它与青藏高原的相对高度。(增强学生合作意识) 请学生观察“等高线示意图”和等高线模型,并自己总结等高线的绘制方法。(强调:每条等高线上都标有高度.单位是米) 教师出示自制的等高线示意图,让学生读图回答: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怎样判读各地的高低呢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只要读出地面各地点的海拔,就可以比较各地点的高低。 教师指出在等高线图上,不仅可以判断各地点的高低,而且可以根据等高线的分布情况,判断坡度的陡缓。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等高线示意图”,先观察左右两个山坡,哪个陡 哪个缓 学生根据与等高线的分布情况相对照,自己得出坡度的陡缓与等高线分布疏密的关系。 教师出示等高线示意图,让学生判断从A、B两个地点(在左右山坡上标上A、B两点)爬到山顶,从哪个地点容易 说出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学生:从A点容易,因为A点到山顶等高线分布稀疏。坡度缓。 教师多媒体展示“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的山体部位”示意图,让学生思考问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山地的不同部位,等高线和形态差别很大,那么怎样在等高线图上判断这些地形呢 学生观察,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山峰:等高线闭合,数值从中间向四周逐渐降低: 山脊: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 陡崖:等高线重叠; 鞍部:几条等高线重合的部位。 教师根据等高线原理讲解海洋中的等深线,最后进行总结。

此题目数据由翰林刷题小程序免费提供

扫描二维码免费使用微信小程序搜题/刷题/查看解析。

版权声明:本文由翰林刷题小程序授权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20230611.cn/post/9801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