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翰林刷题小程序随堂练习 > 正文内容

【成人自考】【学校管理心理学】【06180】高频考点(14)

(1).简述教师培训的心理意义

(1)满足教师的发展需要(2)激发教师的成就动机(3)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4)帮助教师协调人际关系(5)提升教师效能感P207-210

(2).论述培训学校领导的基本方法

(1)成就动机培训方法。麦克莱兰创立(2)领导适应培训法。菲德勒等人创立(3)敏感性训练法。主要用于培养管理人员的自我认识和与人相处的能力(4)交往风格类型鉴定法。借助交往风格类型方格图培训管理人员的方法(5)案例分析培训法。组织受训者分析具体的管理案例以提高其相应能力的培训方法(6)情感模拟测评法。也叫角色扮演法。由培训教师设计一种环境或情节,让学员模拟环境中的角色,从事指定的活动,真实地再现管理过程P192-196

(3).论述学校领导集体团结一致的心理基础

(1)认识基础。包括对“人”的认识、对“权”的认识、对“利”的认识(2)感情基础。包括真诚相待,以情感人;忍让克制,以身作则;勇担责任,不揽功诿过(3)个性基础。主要领导者一方面要加强自己个性修养,养成优良的人性心理品质,另一面要了解其他领导者的个性特征,帮助他人加强个性修养,提高自我调节能力,使领导成员的个性刚柔并济,热(情)冷(漠)调和,严宽搭配,缓急兼容P190-192

(4).论述当代领导理论

(1)领导的归因模式。归因是说明和推论人的活动的因果关系的理论。最早由海德提出。领导的归因模式是指领导者借助归因理论,来说明和推论人的活动的因果关系,并以此为据,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2)魅力型领导模式。魅力型领导指领导者主要通过培育追随者感情上对愿景与共同价值观的忠诚,来激励与领导他们(3)变革型领导模式。最早(1978年)由伯恩斯提出,后由贝斯进一步完善。变革型领导是领导者向员工灌输思想和道德价值观,并激励员工的过程;变革型领导是领导者与下属之间彼此互相提升成熟度和动机水平的过程P183-184

(5).论述领导有效性的主要理论

(1)经典领导理论。包括领导素质理论(包括传统素质理论和现代素质理论)、领导行为理论(包括“关心人”与“抓组织或工作”的领导行为倾向理论、管理方格理论、PM领导行为理论)、领导情境理论(包括菲德勒权变模型、道路-目标理论、情境领导理论、参与决策领导理论、领导“连续体”理论、领导生命周期理论、领导风格抉择理论)(2)当代领导理论。包括领导的归因模式、魅力型领导模式、变革型领导模式P173-184

(6).简述我国现行的主要学校领导方式

(1)集权式领导(2)参与式领导(3)放权式领导(4)支持型领导P188-189

(7).简述学校领导者影响力的构成

(1)权力性影响力。包括传统因素、职位因素、资历因素(2)自然性影响力。又称非权力性影响力。包括品格因素、能力因素、知识因素、感情因素P185-187

(8).简述菲德勒认为,情境的有利性的三个取决变量

(1)任务的结构性(又叫任务结构化)(2)领导者的职权(3)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关系——最重要的变量P178-179

(9).简述领导的定义

(1)领导是施加心理影响的过程(2)领导是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3)领导是人际关系与组织关系统一的过程(4)领导是使组织与环境保持一致的过程P171-172

(10).论述人际沟通的基本策略

(1)重正式沟通渠道(2)增有效沟通机会(3)得语言沟通奥妙(4)除沟通障碍。努力方面:全面把握信息;准确传递信息;善意地交换意见(5)择沟通空间。考虑方面:选择环境优美、风景宜人、恬静舒适的地方交谈;沟通者保持适当的距离P166-168

(11).论述人际沟通的主要类型

(1)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正式沟通是通过组织明文规定的渠道进行的信息交流。非正式沟通是正式沟通渠道以外的信息交流(2)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和平行沟通。上行沟通是下级向上级传递信息。下行沟通是上级向下级传递信息。平行沟通既可是组织沟通,又可是人际沟通(3)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单向沟通是定向传递信息而没有反馈的沟通。双向沟通是发送信息与反馈统一的沟通(4)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语言沟通可分为书面语言沟通与口头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是借助表情、手势和体态等进行的信息交流P165-166

(12).论述怎样调节学校人际关系

(1)测量人际关系。方法:群体成员关系分析法(又叫社会关系测量法)、群体成员相互作用分析法(2)利用人际吸引。主要包括接近吸引、相似吸引、互补吸引、才能吸引、仪表吸引、得失吸引(3)磨练个性品质。工作:分析影响人际交往的“两型”个性特征;了解PAC交往个性(4)研究人际反应(5)疏畅沟通渠道P154-164

(13).论述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1)小学生:朴实、纯净、易变、重师(2)初中生:初步分层、“小群”丛生、男女有别(3)高中生:“准”成人化、注意“影响”、“哥们义气”P152-153

(14).简述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的主要特点

(1)正式沟通:组织性、严肃性、可靠性(2)非正式沟通:自发性、灵活性、不可靠性P165

(15).简述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

(1)积极层面:由于成就需要、自尊需要等的作用,大多数教师能平等待人、团结互助、彼此尊重、友好共事、协调一致;由于交往需要、归屈需要等的作用,大多数教师能主动与人交往,择善处仁,形成非正式群体(2)消极层面:不相往来、文人相轻P151-152

(16).简述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的意义

(1)有利于调动学校成员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2)有利于学校成员心理的健康发展(3)可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4)是巩固和发展学校组织的保证P150-151

(17).简述学校人际关系的特点

(1)教育性(2)纯洁性(3)阶段性P149

(18).简述人际关系的实质

(1)人际关系是心理关系(2)人际关系以人们的需要为基础(3)人际关系以交往为手段(4)人际关系是多种心理因素的复合体P147-148

(19).论述如何利用非正式群体的作用管理学校

(1)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2)分别对待非正式群体:对积极型非正式群体应保护、利用、促其成长;对中间型非正式群体,应坚持正面引导、热情帮助的方针;对消极型非正式群体应尽力教育、改造,使其迅速转化,对转化确实有困难的,可采用解体等方法处理P142-143

(20).论述学校非正式群体的类型

(1)以群体与组织的关系为根据:冷淡型、乖僻型、策略型、保守型(2)以群体成员间的关系为根据:垂直型、水平型、随意型(3)以连接群体成员间的纽带为根据:友谊群体、工作群体、自卫群体、互利群体(4)以群体性质为根据:积极型、中间型、消极型(5)以群体成员的关系和群体性质为根据:紧密而积极型(A型)、松散而积极型(B型)、松散而消极型(C型)、紧密而消极型(D型)、中间型(E型)P136-139

(21).论述影响学校群体活动效率的因素

(1)群体的整体性:群体规范、群体压力、群体凝聚力(2)学校群体成员的素质结构:同质结构与异质结构、静态结构与动态结构(3)学校群体成员的情境心理变化:社会助长与社会顾虑倾向、社会标准化倾向、责任分摊(4)学校群体活动的特点: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职工的智能、感情等的投入;活动内容的复杂性;活动规模的宏微;活动目标的大小;手段是否有效P130-136

(22).论述小型群体的特征以及对成员生活的影响

(1)特征:目标一致,聚合力强;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2)影响:每个成员几乎每天都要在小型群体中花费大量时间进行交往,与该群体其他人员的关系将影响成员的感情和工作状态;成员的行为被其所属的小群体所控制,遵从该群体的规范,或迫于该群体规范所产生的压力,成员形成了合适的行为规范;小型群体的文化影响着成员的知觉世界,他们的许多概念、假设都来自所属群体的文化P123

(23).简述学校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基础

(1)心理基础:学校成员心理上的共同点或相似性。包括情趣相投、经验相似、共同目标(2)时空基础:学校成员有共同的自由支配时间或共同工作的时间,以及相互接触的空间P136

(24).简述影响群体凝聚力的主要因素

(1)内部因素:群体成员的魅力、群体领导者与普通成员的关系、群体成员的协作(2)外部因素:外部的挑战性压力、外部的破坏性压力、群体的社会地位P133-134

(25).简述群体规范的作用

(1)维系群体的作用(2)统一群体成员认识的作用(3)引导行为的作用P131

此题目数据由翰林刷题小程序免费提供

扫描二维码免费使用微信小程序搜题/刷题/查看解析。

版权声明:本文由翰林刷题小程序授权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20230611.cn/post/10004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