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自考】【学前儿童数学教育】【00388】高频考点(13)
(1).数的组成实质上反映了数群和子群之间存在着的等量关系、互补关系和 ( )
A.相邻关系正确答案C
B.包含关系
C.互换关系
D.集合关系
(2).以下关于数学教育阶段目标的表述中,适合于大班的是 ( )
A.认识“1”和许多的关系正确答案C
B.认识10以内数字,理解数字含义
C.学习10以内单、双数和相邻数,倒着数数
D.正确判断10以内的数量
(3).在安排有关数的教育内容时,小班初期只给儿童一些前数学经验,从小班后期到中班,再正式引入数的内容。这一安排体现的数学教育原则是 ( )
A.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正确答案A
B.让儿童动手操作
C.发展儿童思维结构
D.联系儿童生活
(4).数学教育活动的基本部分是( )
A.幼儿的操作活动正确答案A
B.教师的演示活动
C.师幼互动
D.幼儿的观察活动
(5).教师为幼儿提供接触多种变化图形的机会,让幼儿在操作中,逐步达成图形( )
A.命名正确答案D
B.指认
C.拼合
D.守恒
(6).对儿童来说,游戏时觉得时间很短,等待时觉得时间很长,这说明儿童的时间概念具有( )
A.主观性正确答案A
B.含糊性
C.生活性
D.流动性
(7).针对儿童的学习结果进行的评价叫做( )
A.发展性评价正确答案D
B.诊断性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终结性评价
(8).自然数“1”可以代表1个人,1块糖、1枝笔……,体现了数学的 ( )
A.逻辑性正确答案B
B.抽象性
C.精确性
D.应用性
(9).儿童基本上能用正确词汇表示对物体轻重的感知的年龄是( )
A.3岁正确答案B
B.4岁
C.5岁
D.6岁
(10).皮亚杰独创的研究儿童思维发展的方法——“临床法”的实质是( )
A.谈话正确答案A
B.观察
C.记录
D.操作
(11).幼儿能进行多角度分类,即能按多种特征将集分成子集,说明幼儿( )
A.已产生了对集合的笼统知觉正确答案D
B.已能感知集合界限
C.已能准确感知集合及其元素
D.对集合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和扩展
(12).表象性功能的发展,促使儿童出现了一种新的思维类型是( )
A.直觉行动思维正确答案B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辩证逻辑思维
(13).以下选项中,属于中班分类教育要求的是( )
A.探索物体的特征,学习讲述物体的异同正确答案C
B.学习按物体的某一外部特征进行分类
C.学习概括物体的两个特征
D.学习按两个特征进行分类和在表格中摆放图形
(14).儿童能对10以内的数大多数保持守恒,说明其数概念发展所处阶段是( )
A.数量的感知阶段正确答案C
B.数词和物体数量间的联系建立阶段
C.数的运算初期阶段
D.数的运算阶段
(15).适合进行数字的书写教育的年龄阶段是( )
A.小班正确答案C
B.中班
C.大班
D.学前班
(16).为培养幼儿数学素养,选择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时,应注意内容的( )
A.系统性正确答案D
B.启蒙性
C.生活性
D.可探索性
(17).儿童从不能说出一组实物的总数,到能够说出总数,这说明幼儿已初步形成了( )
A.数量关系正确答案D
B.对应关系
C.序列关系
D.包含关系
(18).按颜色、形状、大小进行排序的依据是( )
A.按规则排序正确答案A
B.按量的差异排序
C.按数量排序
D.按数排序
(19).以下平面图形中,幼儿最难掌握的是( )
A.正方形正确答案C
B.长方形
C.平行四边形
D.梯形
(20).幼儿自编应用题:“树林里有3只小兔,又跑来1只。树林里一共有4只小兔”中存在的问题是 ( )
A.不会提出问题正确答案A
B.编题不完整
C.不符合生活逻辑
D.被题目情节所吸引
(21).幼儿感知和体验长度守恒时,教师摆出不同长度,引导幼儿观察、判断它们是否一样长。这一做法运用了( )
A.定势正确答案D
B.比较
C.迁移
D.变式
(22).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方法中的对应比较法可分为重叠比较和 ( )
A.单排比较正确答案C
B.双排比较
C.并放比较
D.叠放比较
(23).儿童的一一对应观念形成于( )
A.2岁半正确答案B
B.3岁半
C.4岁半
D.5岁半
(24).教师引导幼儿学习一些逆向思维的加减应用题,以促进其思维的发展。这一做法适于( )
A.中班前期正确答案D
B.中班后期
C.大班前期
D.大班后期
(25).引导幼儿感知几何图形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一般采用( )
A.触摸正确答案D
B.拼图
C.讲解
D.比较
此题目数据由翰林刷题小程序免费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