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自考】【西方行政学说史】【00323】高频考点(97)
(1).简述梅奥与泰罗的比较。
两人分别代表了解决工业问题的两种主要方法。(1)两人在目标方面的高度相似性。两人都看到了工人和管理当局之间的冲突,并把更多的责任归于管理当局;两人都追求工人与管理当局的和谐或利益相关,泰罗是通过一种精神革命,而梅奥是通过人群协作。(2)两人达到这些目标的手段却大不相同。第一,泰罗所注意的中心是个别工人,而梅奥则把注意的中心放在作为团体成员的工人身上。第二,泰罗对人际关系不大注意,而梅奥则很关心。第三,泰罗认为物质工作环境是影响生产率提高的一个主要因素;而梅奥则认为社会环境才是主要的。第四,泰罗认为,只要有机会,人们就会追求最大的经济报酬;而梅奥主义者则把金钱的诱惑放在次要地位,强调团体成员的地位
(2).简述访谈的作用。
(1)访谈有助于工人解除必要的心理负担和调整自己对待个人问题的态度的情绪。(2)有助于工人们与同事和监工相处得更容易、更和谐。(3)增进了工人们作为群体与经理人员更好地合作的愿望和能力。(4)与职工交谈是培养和训练管理人员的重要方法,它有助于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5)与职工交谈是获得信息的重要源泉,对于经理人员有着巨大的客观价值。
(3).试述梅奥关于社会解体原因的分析。
(1)工业化过程导致的劳动分工使得社会和物质的流动性日益增加,以及大规模的组织日益增长。在这种大规模组织中,人际关系的交流方式从一种个人之间的、友谊性的基础,转变为一种非个人之间的性质,结果造成一种没有规范的、没有根基的生活方式。这种社会反常状态导致在个人生活和社区生活中的社会解体,并造成了一种个人’无能为力和幻想破灭的普遍感受,正是这种“社会差距”造成了广泛的无力感和随之而生的社会解体。(2)社会解体问题因大卫•李嘉图的经济理论而加剧。在梅奥看来,罪魁祸首是自由放任的经济学和李嘉图建立在“群氓假设”基础上的对社会的这一解释:①自然的社会由一群无组织的个人所组成;②每一个人都按着能达到自我保存和实现自我利益的方式来行事;③每一个人都尽力按逻辑进行思考,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努力。(3)追求个人利益中的竞争也因政治体制加剧,该体制通过玩弄人们的恐惧而加剧了社会的冲突。个人主义的经济理论认为社会是一些由享乐主义利益激励的毫无关系的个人的集合,社会只是争夺有限资源的乌合之众的集合。(4)技术指向型社会的进展过于强调工程技术,并从工艺技术方面来解释工作的意义,以致衡量工作成绩的标准是以讲求效率的经济逻辑为基础的,个人的社会需求被放到了次要地位。对效率逻辑的强调窒息了个人获得团体认可的愿望和获得社会满足的愿望,以及通过公共生活达到社会目标的愿望。(5)政治作为一种解决社会解体问题的替代,已经成了问题的一部分。政治在使社会分裂敌对的阵营方面的成功使得团结的行动变得不可能,并阻止社会维持其团结的努力。
(4).简述梅奥对国家有限作用的认识。
梅奥认为,解决社会和个人解体问题在于国家的有限作用,在于回到控制“边缘”组织、建立行政管理精英、获取科学知识,以及确立一种适合社会需要和问题的教育过程。他认为,国.家是社会的一种附属功能,其首要责任是维持社区内自由的增长,因而国家不能通过记录社会的成就、抵制现有的社会关系、禁止任何对现有道德的违反来正当地做多于反映社会成长的事。国家只不过是一种认识社会变革的权宜手段而已,它不能在创造变革方面打头阵。
(5).简述丹尼尔·雷恩认为泰罗与梅奥关于解决工业问题的
丹尼尔·雷恩认为梅奥与泰罗分别代表了解决工业问题的两种主要方法。两人在目标方面具有高度相似性。两人都看到了工人和管理当局之间的冲突,并把更多的责任归功于管理当局;两人都追求工人同管理当局之间的和谐或利益相关,泰罗是通过一种精神革命,而梅奥是通过人群协作。但是,两人达到这些目标的手段却大不相同。泰罗所注意的中心是个别的工人,而梅奥则把注意的中心放在作为团体成员的工人身上。泰罗对人际关系不大注意,而梅奥则很关心。泰罗认为物质工作环境是影响生产率提高的一个主要因素,而梅奥主义者则认为社会环境才是主要的。泰罗认为,只要有机会,人们就会追求最大的经济报酬,而梅奥主义者则认为把金钱的诱惑放在次要地位,而强调团体成员的地位。
(6).简述梅奥关于社会、工业与人的主要观点。
(1)文明已经从一个有固定习俗、一种工业的社会功能感以及可接受的人际互动关系惯例的社会转向了一个以分裂性和科技变革为特征的社会。(2)这些变革产生了一种社会解体的状况,在这状况中,对变革的逻辑反应没有发展,而非理性的反应却被用来取代以往的传统。(3)社会解体问题因强调一种经济理论和政治制度而加剧。前者鼓吹争夺个人利益中的竞争,、后者则怂恿国家的恐惧和迷信,这样,社会便沦为阶级斗争的场所,个人中存在着一种社会反常状态感。(4)社会的不适在个人的行为上表现出来,这些行为是无法控制的幻想和非理性的妄想,它阻碍了对变动社会状况的恰当适应。(5)这些问题在工业界尤其显著,因为在工业界,技术变革剥夺了它的社会意义。一种无法控制的幻想和妄想导致了紧张的人际关系、劳动躁乱以及最低的工作效率。
(7).简述李嘉图“群氓假设”的内容。
(1)自然的社会由一群无组织的个人组成;(2)每一个人都按着能达到自我保存和实现自我利益的方式来行事;(3)每一个人都尽力按逻辑进行思考,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努力。
(8).试述梅奥对社会解体及其原因的认识。
在梅奥看来,当时的社会正在经历一种解体的状况:现代社会,尤其是工厂制度和工业化过程及其特殊的逻辑和日益增长的科学技术变化的速度摧毁了传统社会中形成的一种团结感和合作精神,教会失去了它的权威,工作根据大生产的指令进行组织,其结果是职业与社会功能分离,伦理的多样化和地理上的流动性切断了个人的族系。在现代社会的动荡环境中,甚至家庭都是孤独和无足轻重的。在梅奥认为,这一解体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工业化过程导致的劳动分工使得社会和物质的流动性日益增加,以及大规模的组织日益增长。在这种大规模组织中,人际关系的交流方式从一种个人之间的、友谊性的基础转变为一种非个人之间的性质,结果造成一种没有规范、没有根基的生活方式,“社会差距”造成了广泛的无力感和随之而生的社会解体。(2)社会解体问题因大卫•李嘉图的经济理论而加剧。在梅奥看来,罪魁祸首是自由放任的经济学和李嘉图建立在“群氓假设”基础上的对社会的解释。(3)追求个人利益的竞争也因政治体制加剧,该体制通过玩弄人们的恐惧而加剧了社会的冲突。(4)技术指向型社会的进展过于强调工程技术,并从工艺技术方面来解释工作的意义,以致衡量工作成绩的标准是以讲求效率的经济逻辑为基础的,个人的社会需求被放到了次要地位。对效率逻辑的强调窒息了个人获得团体认可的愿望和获得社会满足的愿望,以及通过公共生活达到社会目标的愿望。(5)政治作为一种解决社会解体问题的替代,已经成了问题的一部分,政治在使社会分裂敌对阵营方面的成功使得团结的行动变得不可能,并阻止社会维持其团结的努力。
(9).简述巴纳德的组织必须“有效力”和“有效率”的意义。
梅奥认为,巴纳德实际是提出了现代社会普遍适用的准则。也就是说,任何集团的社会组织必须能在两个方面满足其成员的愿望:一是他们的物质要求,二是完成多种社会职能中实现积极的合作和协调,两者缺一不可。没有组织就没有合作,因为任何工业组织既是一种工作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作为工作方式,它必须是有“效力”的、运用自如的;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它必须是有“效率”的、使人满意的。
(10).简述控制的两个方面。
(1)控制意味着多种控制的组合,而不是上面强加下来的控制。(2)控制更多的是“事实的控制”而不是“人的控制”。也就是说,控制应该以环境的要求为基础,而不是取决于长官意志、个人喜好。
(11).简述福莱特对领导的要求。
福莱特认为,对于能否实现真正的民主,领导也有着重要作用。一个领导人应该学会为自己所领导的群体找到能使这个群体团结起来的解决方案。应该学会去表达这个群体的意愿,而不是一味去追求控制这个群体。一个领导人还应该学会对公众舆论的走向有所准备,以便为建设性的变化创造条件。概括起来,一个领导人应该学会发挥群体的能量,把各种力量团结起来。为的是达到预定的目标,并致力于创造新的目标。
(12).简述福莱特关于领导的功能的观点。
福莱特以为领导应该有三大功能:协调、决定目标以及预测。要做好协调就要:(1)教育、培训下属,使大家各尽所能;(2)使大家都有机会参与;(3)把各人的贡献综合统一起来。第二项功能决定目标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只有这样大家才会感到是在齐心协力,向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前进。至于第三项功能预测,它不但意味着要对长远目的了解,还意味着要为达到这一长远目的尽早创造条件。怎样才能执行好上述三大功能,成为一个有效的领导呢?福莱特的建议是:第一,要吃透本职工作;第二,要学会把握全局;第三,要懂得创权、用权;第四,要能够高瞻远瞩;第五,要有点冒险精神。
(13).试述福莱特“真正的民主”的思想。
福莱特觉得,我们还未曾尝试过“真正的民主”,以建立真正的国家。民主不应该只是记录民意,它的更重要的任务应该是创造出一个团结一致的局面。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应该去揭示主导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新原则,就应该学会一起共事,为实现集体的意愿而创造性地工作。可以看到,福莱特关于真正的民主的概念包含着两大要素:一是大众的实质参与;二是联邦制的政治结构。在参与这一点上,她认为,大众的实质参与必须要取代口头赞同,以实现一种新型的创造性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种积极向上、认真负责的公民意识。在这样的环境下,民主才会从人们日常的具体活动中吸取能量,并通过彼此的思想交流和渗透激发出创造力。而实质参与和互相合作则更有助于集体意愿的形成,并体现于日常生活的具体活动中。这里要指出的是,福莱特强调的是通过群体过程而产生的集体思维的能力,是鼓励创造性和互相结合的能力,而不是降格为随波逐流的庸俗平凡。实现真正的民主,还要有一个联邦制的政治结构,实质的参与只有在这样的结构中才能够孕育出真正有效的代议政制。在福莱特看来,小群体是民主的核心,而其中最基本的社会群体是邻里群体,它为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提供了更多的方式和机会。当然,代议过程的形成靠的是日积月累,决不能一蹴而就。从最基层的邻里群体选出立法代表开始,逐渐向上发展到区、市、州,最后是全国性的政府。而选举产生的这些各级的立法代表,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如何和其他立法代表齐心合力、取得共识、达成协议上。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应该允许立法代表们自己对是非曲直作出判断,而不是作传声筒,把自己选区的民意下情上达而已。但是,这些立法代表又不是无拘无束、可以任意行事的自由人,他们有义务向自己选区的选民汇报代议机构的活动。不过,福莱特也承认,这种代议制度有一定问题,然而,有一个联邦制的结构就有可能使各种各样的思想有表达的机会,也就有可能为各种分歧的调和整合提供一个合适的场所。除了实质的参与和联邦制之外,福莱特还认为,对于能否实现真正的民主,领导和专家也有着重要作用。她指出,真正的民主应该一头有专家学者提供意见,一头有广大选民积极参与,是个下面由大众控制、上面由中央负责的政府。
(14).简述领导的三大功能。
福莱特以为领导应该有三大功能:协调、决定目标以及预测。(1)要做好协调就要:第一,教育、培训下属,使大家各尽所能;第二,使大家都有机会参与;第三,把各人的贡献综合起来。(2)决定目标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只有这样大家才会感到是在齐心协力向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前进。(3)预测,它不但意味着要对长远目的了解,还意味着要为达到这一长远目的尽早创造条件。
(15).简述福莱特思想与泰罗科学管理思想的区别。
(1)泰罗提出的科学管理思想,其核心是相信通过收集数据就可以找到完成某任务的最佳途径。泰罗认为,事实是永恒的,不因时间而变化;今天的事实就是昨天的事实,明天的事实也是如此。(2)福莱特无法接受这种对世界的静止的看法。她坚持认为:第一,事实不是静止不变的,第二,事实本身并没有价值,但是它们可以被附加以价值。简言之,世界是在不断运动着、演变着的。
(16).简述行政官员与专家之间的关系。
福莱特意识到,专业化已是大势所趋,越来越多的决定必将出自专家手中。行使权威越来越意味着管理者的点头称是,而不是被管人的点头称是。一个矛盾的局面由此而产生:一方面,行政官员不能够舍弃自己的责任,另一方面,他们还没有掌握作出有效决定所必需的专门知识。她的办法是不理会这种矛盾局面。具体作法是:把专家和行政官的知识两相结合起来;专家不应坚持己见,而是要以圆环形反应和整合的方式参与决策的过程。
(17).试述福莱特关于权威的思想。
(1)福莱特把组织描述为各种功能的交织,而权威就在将各种意见统一起来的协调过程中产生。权威是多元的,自下而上积累起来的。权威之所以成为权威,倚仗的是它可以起到的作用,而不是它所占据的职位。因此,权威只是各种活动交错而成的产物,权威只能隶属有知识有经验的人,隶属有能力应用这些知识和经验的人。权威只是个过程,并非决定的最后时刻。权威意味着在作出决定之前必不可少的一连串的互相关联的活动。权威并不只是由上而下的。它实际上是一种双向的互相影响的关系,是以圆环形的反应为基础的。权威的最终主人是知识和能力。(2)如果滥用权威,其结果只能是丧失权威,可以说有百弊而无一利:对当权者而言,少了向下级、一般员工学习的机会。对组织而言,摩擦日趋频繁。对组织成员而言,必然会使工作的自豪感低落、个人的责任心下降。结果是,非但尝不到对下属用权的大好滋味,而且组织内部大小集团丛生。更有甚者,受“情况定律”的影响,一般成员的权力由无到有、由小到大。(3)当然,滥用权威也不是不可避免的。有不少方法都能够防止这种局面的出现。比如,让组织的全体成员清楚地理解组织的各项目标;下达每一项指示时尽可能附带说明原因;下达指示时避免令人不快;懂得工作活动的基本原则;决定采用哪些原则时与下属有商有量;对有助于落实指示的态度予以鼓励;提供适当的刺激或奖励等等。
(18).简述运用一方占据上风的途径解决社会冲突的缺陷。
要占上风,必然或好言相劝,或以势压人,或者干脆双管齐下,胡萝卜和大棒一齐用上,结果是成者称王,败者为寇。走这条路子当然谈不上什么创造性,因为它既不推动思想的沟通又不促进活动的交流。而是恰恰相反,它让落败的一方从此耿耿于怀,报仇心切。
(19).简述协调及其作用。
在福莱特看来,组织的首要任务就是协调各种努力,把聚集的一群人变为一个工作单位。完成协调最好的办法是让负责有关活动的部门和个人直接接触。与此同时,在组织内部要实施纵向和横向的沟通和权威。此外,要使协调成为一个连续不断的流程,既包括计划又包括执行。而每一个部门的行动都要从企业的大局出发,顾全整个企业的大局。
(20).简述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不存在独立于社会的个人,也不存在独立于个人的社会。换言之,个人和社会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是一种个人塑造社会同时又被社会所塑造的关系。
(21).简述互相妥协途径解决社会冲突的缺陷。
福莱特认为,妥协是以“互惠放弃”的原则为基础的。实际上,以为“减”会变成“加”、“退”会变成“进”的这种假设未必存在。更糟糕的是妥协往往是“短暂而徒劳的”,以之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所谓伙伴关系必然是不牢靠的,与寻求合作的人性是背道而驰的。
(22).简述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一个有效的领导一定懂得给下属当参谋、出主意,让他们知道怎样来负起自己应尽的责任。可以说,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是双向互动,有来有往的。一方面,是领导带领下属,另一方面则是被领导者的主动参与,或提供参考建议,或指出决定的错误之处,从而发挥监督领导的作用。
(23).简述福莱特实行全国性计划的思想。
为了让国家发挥它的正面力量,福莱特主张要实行全国性计划。她认为大规模的计划是必不可少的,进行这样的计划,才是防止动乱的惟一途径。但是,计划和法律一样,也应该是社会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她认为,我们应该用协调而不是用强制取代自由放任。不过,这种协调应该是较低层次的各种控制的相互作用,而不是自上而下片面强加的国家控制。在实行全国性.计划的过程中,国家应扮演一种与人方便的角色,帮助在工业界领袖之间建立自愿而直接的联系,以促成工业活动的自我协调。
(24).试述福莱特关于工人参与组织管理的思想。
(1)在工人是否应该参与一个组织的管理这个问题上,福莱特有所保留。她觉得,这种参与只能是有限的。工人的参与不一定就等于实现工业民主。例如,她就不赞成让工人来选举管理他们的人。她以为,有关管理方面的各种问题,除去工人比较熟悉的以外,没有必要逐一征求他们的看法。(2)在如何实现工人的参与上,福莱特以为可以赋予工人所谓的“功能权力”。也就是说,工人应该有一定程度的和他的本职功能相关的控制权。工人和管理层要携手合作,前者可以协助后者,但不是意在瓜分后者的权力。合作的目的是共同开创新的权力。(3)如果要实现上述这种参与,使其行之有效,管理部门和劳工阶层双方都要对群体过程有所了解。值得提醒的是,工人参与的并不仅仅是集体谈判的过程。对福莱特而言,集体谈判只是权宜之计,其目的既不是给劳工阶层一点直接的控制权,也无意营造出互相合作的态度,以实现圆环形反应、唤出和整合。按照她的看法,通过了解各种利益互相依赖的关系、互相渗透的活动、不同意见的整合、工人的参与,会有利于提高群体的责任心。认识到了管理部门和工人之间存在的这种互助互惠的责任之后,彼此经验的融会贯通才是一个组织的唯一合法的“老板”。
(25).简述福莱特与泰罗在世界观方面的区别。
(1)泰罗提出的“科学管理”思想,其核心是相信通过收集数据就可以找到完成某一任务的最佳途径。泰罗认为,事实是永恒的,不因时间而变化的;今天的事实就是昨天的事实,明天的事实也是如此。(2)福莱特无法接受这种对世界的静止的看法。她坚持认为:①事实不是静止不变的;②事实本身并没有价值,但是它们可以被附加以价值。简言之,世界是在不断运动着、演变着的。
此题目数据由翰林刷题小程序免费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