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自考】【学前游戏论】【00399】2011年01月考试真题
(1).认为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这种观点属于( )
A.福禄贝尔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正确答案A
B.苏联的社会性本质观
C.游戏的主体性本质观
D.游戏的历史性本质观
(2).游戏复演说的提出者是
A.拜敦代克正确答案C
B.艾里康宁
C.霍尔
D.斯宾塞
(3).从表情角度区分,可以用来判断儿童没有在游戏的一个客观指标是
A.茫然发呆正确答案A
B.平和轻松
C.专注认真
D.夸张变形
(4).游戏中儿童以角色关系中的另一方存在为条件进行角色扮演(例如当“医生”,就得有人当“病人”)。这种角色属于()
A.机能性角色正确答案B
B.互补性角色
C.想象的角色
D.虚幻性角色
(5).下棋、打牌、拔河这些具有竞赛性质的游戏是一种( )
A.感觉运动游戏正确答案D
B.象征性游戏
C.结构游戏
D.规则游戏
(6).婴儿阶段(特别是2岁前)游戏的基本特征是()
A.感觉运动性正确答案A
B.象征性
C.规则性
D.社会性
(7).玩具的教育性取决于( )
A.玩具的复杂程度正确答案D
B.玩具的新颖性
C.玩具的装潢
D.一物多用,富于变化,有启发性
(8).教师鼓励儿童用言语描述自己的行为或所发生的事情,如“你能给老师讲讲你画的是什么吗?”“你在做什么?”等,这种语言指导策略属于
A.建议正确答案D
B.评论
C.描述
D.询问
(9).教师通过模仿学前儿童的游戏来对学前儿童游戏施加影响,这种游戏指导方式是
A.平行游戏正确答案A
B.共同游戏
C.旁观者
D.评论者
(10).评价游戏教育作用的大小或游戏是否成功的根本出发点就是儿童是否是游戏的( )
A.旁观者正确答案B
B.主人
C.参与者
D.合作者
(11).建国初期到“十年浩劫”之前,对我国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幼儿园教育实践产生巨大影响的游戏理论是( )
A.精神分析学派正确答案C
B.认知发展学派
C.社会文化历史学派
D.元交际理论
(12).强调游戏可以降低焦虑和达成愿望的补偿性满足,而且把游戏的这种作用与人格发展联系起来,突出游戏在自我发展中的作用的心理学家是( )
A.皮亚杰正确答案C
B.蒙尼格
C.埃里克森
D.伯勒
(13).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为了完成某种目标而尝试新的图式或技能,这个过程是
A.同化正确答案B
B.顺应
C.平衡
D.协调
(14).认为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强调成人与教育影响对儿童游戏的作用的学派是
A.经典学派正确答案D
B.认知发展学派
C.精神分析学派
D.社会文化历史学派
(15).按照玩具的功能特点划分,拼图、拼板、魔方、棋类玩具、纸牌等属于( )
A.形象玩具正确答案B
B.智力玩具
C.结构造型玩具
D.体育玩具
(16).以下玩具中,适合1岁以内婴儿的有()
A.医疗玩具、塑料炊具正确答案C
B.塑料插片、拼板
C.带声响的摇铃和八音盒、不倒翁
D.积木、积塑
(17).教学游戏也称作( )
A.目的性游戏正确答案C
B.本体性游戏
C.手段性游戏
D.自选游戏
(18).将游戏划分为单独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其划分的依据是( )
A.按儿童在游戏中的体验形式分类正确答案D
B.按游戏的教育作用分类
C.按游戏的关键特性分类
D.按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行为表现分类
(19).游戏觉醒理论建立在下列哪一学说的基础上?
A.外驱力学说正确答案B
B.内驱力学说
C.活动学说
D.情绪学说
(20).关于游戏与教学的关系,正确的描述是
A.是现代学前教育实践的两种重要手段,两者有密切的联系正确答案A
B.游戏的功能可以由教学来替代
C.教学的功能可以由游戏来替代
D.游戏与教学相互独立,没有任何联系
(21).以下学说中,坚持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的有( )
A.游戏的剩余精力说正确答案ABC
B.游戏复演论
C.游戏成熟说
D.精神分析学派
E.游戏的主体性活动说
(22).场地对儿童游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A.场地的空间密度正确答案ABCD
B.场地的地点(户内或户外)
C.场地的结构特征
D.游戏设备在游戏场地中的位置
E.场地的豪华程度
(23).为小班儿童选择的玩具,正确的说法是
A.玩具的种类可以少一些,但是每一种玩具的数量一定要充足正确答案AC
B.玩具的种类应该多一些,但是每一种玩具的数量可以少一些
C.应以成型的形象玩具为主
D.应提供发展抽象思维的智力活动成分较多的玩具,如象棋、拼板
E.多设未成型的材料即非专门化玩具
(24).角色游戏的基本结构包括
A.角色的扮演即以人代人正确答案ABCD
B.对物品的假想即以物代物
C.对游戏动作和情景的假想
D.内部规则
E.明确的游戏任务
(25).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现代动机心理学的研究,儿童第三层次的需要即社会性与自我发展的需要,这一 层次包括三种需要,分别是
A.身体活动的需要正确答案BCD
B.社会性交往的需要
C.自我实现的需要
D.尊敬(认可)的需要
E.认知水平的需要
(26).亲子游戏
亲子游戏是家庭内成人(父母等)与儿童之间发生的游戏。它既是儿童游戏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亲子交往的一 种重要方式。
(27).学前游戏评价
在学前教育实践中,学前游戏的评价也是实施游戏的一项重要任务。它是指以教育中的学前儿童游戏为对象,对其效用给予价值上的判断。
(28).情景转变
情景转变是使行为脱离它原有的真实生活情景即动作脱离真实背景。
(29).名词解释:象征性游戏
象征性游戏是儿童以模仿和想象扮演角色,完成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为表现形式的象征过程,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形式。
(30).简述以认知发展为主线的学前儿童游戏发展的几种水平。
(1)学前儿童游戏的最初发展一一感觉运动性水平 (2)学前儿童游戏的典型发展一一象征性水平 (3)学前儿童末期的游戏新发展一一规则性水平
(31).简述游戏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作用。
(1)游戏提供了儿童社会交往的机会,发展了儿童社会交往的能力 (2)游戏有助于儿童克服自我中心化,学会理解他人 (3)游戏有助于儿童社会角色的学习,增强社会角色扮演的能力 (4)游戏有助于儿童行为规范的掌握,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5)游戏有助于儿童自制力的增强,锻炼儿童意志
(32).简述影响学前儿童游戏的个体环境因素。
(1)性别差异 (2)年龄差异 (3)个性差异 (4)健康和情绪等其他个体偶然因素的影响
(33).简述教师对学前儿童游戏过程进行现场指导的功能。
教师参与学前儿童的游戏进行指导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功能: (1)支持儿童游戏的态度功能 (2)密切师生关系的情感功能 (3)促进儿童发展的教育功能
(34).联系幼儿园实际,谈谈结构游戏的指导要点。
(1)丰富并加深幼儿对物体和建筑物的印象 儿童对周围生活中的物体和建筑物有较细致的了解,有丰富而深刻的印象。这是开展结构游戏的基础。只有使幼儿有明确的印象,建构活动才能丰富、充实。要获得对物体结构的深刻认识,主要依靠直接的观察。因此,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中,应经常引导幼儿对多种多样的物体及建筑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引导幼儿认识物体各部分的形状和结构特征、色泽特点及各部分名称,抓住外形特征。也可让幼儿观察有关的玩具图片、照片等,以补充直接观察的不足。 (2)为幼儿提供结构游戏的材料、时间和场地 结构材料是结构游戏的物质基础,成人要为幼儿准备各种类型的结构材料。除了购买现成的材料以外,还有一些自然界的原材料及生活中的各种安全卫生的废旧物品或材料,都可作为结构游戏的材料。 (3)针对各年龄班幼儿的水平,帮助幼儿掌握结构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幼儿只有在掌握一定的建造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才能独立地进行结构游戏,也只有掌握必需的结构知识和技能,才能使幼儿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在游戏中得以充分地体现。因为受结构知识和技能的限制,幼儿的想象力、创造性和主动性往往不能自如地得以表现和发挥。为此,教师要通过示范、范例、讲解、建议、提醒及幼儿自己的练习,让幼儿掌握与其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结构知识技能。同样,幼儿相互间的模仿、评价也可提高其构造技能。 (4)培养儿童正确对待结构材料和建构成果 结构材料是结构游戏的基础。因此,教师不仅要提供适宜的充分的结构材料,同时也要教育儿童爱护。结构材料不仅是开展结构游戏的条件,也有利于用它来培养幼儿爱护公物和爱整洁、节俭的良好品德。为此,要培养幼儿爱护结构材料,轻拿轻放,有顺序地收放结构材料,整齐地放在固定的地方,并要逐步培养幼儿独立地收拾材料的习惯。 (5)在结构游戏中,针对幼儿的发展水平培养建构活动的目的性和坚持性 结构游戏的目的不仅支配幼儿的游戏,也是评价其游戏水平的依据。由于身心发展水平和所受教育影响的不同,每个儿童结构游戏的经验能力不同,不同年龄幼儿游戏的目的性也不同。为此,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培养幼儿的结构游戏的目的性。
(35).联系实际,谈谈如何贯彻学前游戏教育实施的教育性原则。
贯彻学前游戏教育实施的教育性原则主要有四点:(1)首先在游戏目的的确定上,应体现一定的教育目标,与教育目标相一致。 (2)在游戏活动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保证游戏内容健康,积极向上,至少在体、智、德、美某一方面能促进幼儿的发展,具有合目的的教育性。 (3)在组织游戏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注意整个游戏场景的设计、布置,做好游戏前的准备工作。 (4)在对游戏进行评价时遵循教育性原则,就是要以正面鼓励、表扬、肯定为主,批评、否定为辅。
(36).为了让儿童学会分辨几种动物的叫声,某幼儿园小班设计了《听听谁在叫》的有规则游戏。请一个儿童站在前边,由教师给他戴上一个动物头饰,其余儿童按动物头饰发出该动物的叫声,由戴头饰的儿童猜自己头上戴的是什么动物头饰。戴头饰的儿童不能看头饰,其他儿童只能发出动物的叫声,不能说出动物的名称。猜对了得胜,可戴着头饰回到座位去。 请你:(1)结合案例说明有规则游戏的四个基本因素。 (2)分析如何对该有规则游戏进行指导。
有规则游戏包括四个基本因素: (1)游戏的任务:有规则游戏应有明确的任务,它是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教育要求而提出的。不同的游戏,其任务也不同,可以是促进幼儿智力(如观察力、记忆力等)的发展,也可发展幼儿动作或提高音乐感受力等。 (2)游戏的玩法:为实现游戏任务对儿童活动提出的要求,包括游戏的开始、过程和结束。游戏的玩法虽各不相同,但应能引起幼儿的游戏兴趣和积极性,愿意主动地去完成游戏中提出的任务。 (3)事先规定好的游戏的规则必须被遵守,才能完成游戏任务,并提高游戏的趣味性。 (4)游戏的结果:是幼儿在游戏中所追求的目的,是判断幼儿完成游戏任务与否的标志。游戏达到满意的结果,不仅能使幼儿获得快乐和满足,并可激发幼儿游戏的积极性。 (2)有规则游戏的指导: 一、选择和编制适合的有规则游戏 有规则游戏有明确的任务、玩法、规则和结果。因此,教师要根据班上的教育任务和要求,并考虑幼儿实际的知识范围和智力或动作的发展水平,选择和编制能适合于上述条件的任务、玩法、规则和结果的有规则游戏。 1、首先,要根据教育任务和儿宣的发展水平确定游戏的任务. 2、其次选择合适的玩法和规则。 二、教会幼儿游戏的玩法,教育幼儿遵守游戏规则,积极开展游戏 有规则游戏有一定的玩法和规则,幼儿只有学会了玩法,明确了规则,才能顺利地开展游戏。因此,在开始一个新的游戏之前,教师要以简明生动的语言、适当的示范,帮助幼儿学会游戏的玩法,掌握游戏的规则。在幼儿学会后,要鼓励幼儿独立地、积极地开展有规则游戏。在游戏中,教师要注意督促儿童遵守规则,以保证游戏的顺利开展和游戏任务的完成。
此题目数据由翰林刷题小程序免费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