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与朱元思书》原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与朱元思书》原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课后练习 一、背诵课文。 二、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三、把课文改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的景色。 单元介绍 本单元为八年级下册的古诗文单元,共入选九篇古诗文,分别是《五柳先生传》《马说》《送东阳马生序》《诗词曲五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过零丁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山坡羊·潼关怀古》)。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级40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自选角度为本文写一段赏析,文字不少于200字。(20分)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的鉴赏,文言文的鉴赏可以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等角度进行鉴赏。 首先,在形象上,形象可以分为人物形象和景象、物象。古诗词通过凝练传神的神态、动作、心理或细节等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或由多个景象、物象组成画面,景物浸染了作者的情感,将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融为一体,成为一种意象,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更深刻地表现作品寓意与作者思想,也更易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其次,在语言上,语言包括意象语言、情感语言、象征语言和特定称谓语言。语言风格有自然清新、质朴平实、隽永含蓄、雄奇奔放、沉郁悲慨、冲淡平和、绮丽婉约、幽默讽刺、洗练工丽等。在分析时需指出一两个词的语言特色,并具体赏析,后加以情感升华。 再次,在表达技巧上,主要是分析作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有什么作用与效果。主要从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三方面来展开。其中,抒情方式包括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典故抒情、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包括渲染、烘托对比、白描、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欲扬先抑等;修辞手法包括赋比兴、 比喻、夸张、拟人、互文、借代等。 最后,在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上,合理地评价作者对人、事、物的看法,主要有借景抒情、咏物寄怀、忧国伤时、建功报国、边塞战争、送别之情、思乡怀人等。 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