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考试】【(中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2021年《教育心理学(中学)》标准预测试卷一考试真题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其他科学研究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A.客观原则正确答案B
B.系统性原则
C.教育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
(2).群体是个体的()
A.简单相加正确答案D
B.偶然聚合
C.暂时结合
D.有机整体
(3).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学习行为是属于()。
A.直接强化正确答案C
B.间接强化
C.自我强化
D.替代强化
(4).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是()
A.成正比关系正确答案D
B.成反比关系
C.没有关系
D.成倒U型曲线关系
(5).提出认知发现理论,提倡发现学习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是()
A.布鲁纳正确答案A
B.苛勒
C.奧苏贝尔
D.班杜拉
(6).从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这种迁移是()。
A.正迁移正确答案D
B.横向迁移
C.特殊成分迁移
D.非特殊成分迁移
(7).教师往往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主要是由于教师扮演了()
A.知识传授者正确答案B
B.学生楷模
C.学生家长代理人
D.严格管理者
(8).桑代克认为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一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A.技能正确答案D
B.能力
C.兴趣
D.剌激一反应联结
(9).分配学生的座位时,作为一位合格的教师最值得关心的是()
A.后进生的感受正确答案B
B.对学生群体人际关系的影响
C.对课堂纪律的影响
D.学生听课的效果
(10).()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
A.专业知识正确答案A
B.教育学知识
C.心理学知识
D.相关学科知识
(11).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使用画重点线的策略,这是利用了知觉的()
A.选择性正确答案A
B.理解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
(12).群体规范会形成群体压力,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将产生()
A.极大的影响正确答案A
B.不大的影响
C.积极的影响
D.消极的影响
(13).课堂情境结构包括班级规模的控制、课堂常规的建立和()
A.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确答案D
B.教师的行为表现
C.教室的布置
D.学生座位的分配
(14).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的现象叫()
A.感觉正确答案D
B.知觉
C.记忆
D.注意
(15).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持()秒钟。
A.1~2正确答案B
B.20~40
C.60~70
D.70~80
(16).个体在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续性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是性格的()。
A.认知特征正确答案B
B.情绪特征
C.意志特征
D.态度特征
(17).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所说的“施用累能”是指()
A.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正确答案B
B.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C.遗传对智力的影响
D.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
(18).在整个中学阶段哪个年级是中学思维发展的关键期?()
A.初一正确答案B
B.初二
C.高一
D.高二
(19).桑代克认为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尝试错误的过程,因此他的理论也被称为()。
A.顿悟说正确答案B
B.尝试一错误说
C.刺激一反应说
D.联结说
(20).程序教学的关键是()
A.教师的良好指导正确答案C
B.有好的教材
C.编制出好的程序
D.有良好的教学管理
(21).自我意识的发展包括生理自我、{pz_填空}和心理自我三个阶段。
社会自我|
(22).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是{pz_填空}。
阿特金森|
(23).班杜拉的动机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受{pz_填空}与先行因素的影响。
行为的结果因素|
(24).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于1959年系统提出了{pz_填空}(按阶段)形成的理论。
心智动作|
(25).检验假设的方法有两种,分别是{pz_填空}和间接检验。
直接检验|
(26).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pz_填空}的一切活动计划。
教学目标|
(27).从迁移产生的方向看,迁移可分为{pz_填空}和逆向迁移,前者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后者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顺向迁移|
(28).心理自我是在{pz_填空}开始发展和形成的,这一时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青春期|
(29).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pz_填空}内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
自我提高|
(30).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pz_填空}、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认知|
(31).在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中,刺激一反应学习属于桑代克和斯金纳的操作性{pz_填空}。
条件反射|
(32).处于相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叫{pz_填空}。
水平迁移|
(33).根据技能的分类,阅读运算、记忆技能属于{pz_填空}。
心智技能|
(34).指导教学模式由激发、讲演、{pz_填空}、反馈和迁移等环节构成。
练习|
(35).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高中|
(36).有效自编测验的特征有:{pz_填空}、效度、区分度。
信度|
(37).动机最佳水平应是{pz_填空}程度的激活或唤起,此时对学习具有最佳效果。
中等|
(38).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连续性与{pz_填空}、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与差异性。
阶段性|
(39).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想出不同类型的答案,表明具有较高的{pz_填空}。
变通性|
(40).依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学习可分为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pz_填空}学习。
并列结合|
(41).简述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认知风格的特点。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场独立型。对客观世界作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周围的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做出判断。 (2)场依存型。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权威人士的影响,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3)场独立型学生一般偏爱自然科学,且成绩较好,学习动机往往以内在动机为主,比较适应结构不严密的教学方法;场依存型学生一般偏爱社会科学,易受暗示,学习欠主动,由外在动机支配,喜欢有严密结构的教学,需要教师的明确指导和讲解。
(42).简述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
(1)阿特金森是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把个体的成就动机分成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取成就,所以他们会选择既存在成功可能性又有足够挑战性的中等难度的任务;当他们面对完全不可能成功或稳操胜券的任务时,动机水平反而会下降。相反,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可以保证成功,使自己免遭失败;而选择极其困难的任务,即使失败,也可以找到适当的借口,从而减少失败感。 (2)在教育实践中,对力求成功者,应通过给予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定分数等方式来激起其学习动机;而对于避免失败者,则要安排少竞争或竞争性不强的情境,如果取得成功则要及时表扬给予强化,评定分数时要求稍稍放宽些,并尽量避免在公众场合下指责其错误。
(43).简述培养与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
(1)培养学习动机的方法 ①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直接制约着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在一般条件下,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呈正相关关系,学习效果反过来也可以促进学习动机。 ②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2)学习动机的激发 ①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既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同时又力所能及,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欲望。 ②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心理学家指出,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关系呈倒U型曲线,学习动机水平适中时的学习效率最高。动机过强或过低,都不会激发学习活动。 ③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心理学研究表明,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 ④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44).简要比较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特点。
(1)功能:短时记忆是操作性的,长时记忆是备用性的。 (2)容量:短时记忆的容量是7±2个组块,长时记忆的容量很大。 (3)表征:短时记忆以视觉或听觉的表象表征为主,也可以用抽象的语义命题表征。长时记忆的表征较复杂,一种观点认为,陈述性知识以命题网络表征,程序性知识以产生式系统表征;另一种观点认为,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既可用语义编码,也可用形象编码。
(45).影响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1)相似性。相似性的大小主要是由两种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决定的。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并导致迁移的产生。 (2)原有认知结构。原有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迁移方式,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直接决定迁移的可能性及迁移的程度。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②原有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至关重要的作用;③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3)学习者的心向与定势。心向与定势常常是指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 此外,诸如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46).简要说明学习策略的教学模式。
(1)指导教学模式。指导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讲授法十分类似,由激发、讲演、练习、反馈和迁移等环节构成。在教学中,教师先向学生解释所选定学习策略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在具体应用中不断给以提示。 (2)程序化训练模式。程序化训练就是将活动的基本技能,分解成若干有条理的小步骤,在其适宜的范围内,作为固定程序,要求活动主体按此进行活动,并经过反复练习使之达到自动化程度。 (3)完形训练模式。完形训练就是在直接讲解策略之后,提供不同程度的完整性材料,促使学生练习策略的某一个成分或步骤,然后逐步降低完整性程度,直至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所有成分或步骤。 (4)交互式教学模式。交互式教学这种方法,主要是用来帮助成绩差的学生阅读领会,它是由教师和一小组学生(大约6人)一起进行的。 (5)合作学习模式。在这种学习活动中,两个学生一组,一节一节地彼此轮流向对方总结材料,当一个学生主讲时,另一个学生听着,纠正错误和遗漏。然后,两个学生彼此变换角色,直到学完所学材料为止。
(47).根据品德形成的过程与影响因素,论述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且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 (1)有效的说服。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教师进行说服时,还应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应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 (2)树立良好的榜样。榜样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榜样的特点、示范的形式及榜样所示范行为的性质和后果都会影响到观察学习的效果。 (3)利用群体约定。由于群体约定的约束力和群体压力的存在,教师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作出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 (4)价值辨析。即引导个体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价值辨析有多种策略,不论应用什么策略,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需经历三个阶段,即选择阶段、赞赏阶段、行动阶段。个体只有从头至尾地完成这一过程,才能说他真正具有了某个稳定的价值观念,也才能较持久地指导行动。 (5)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除上述所介绍的各种方法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都是非常有效的。
此题目数据由翰林刷题小程序免费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