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自考】【生理学】【02899】高频考点(23)
(1).试述肾小球滤过率和滤过分数的正常值以及意义。
人两肾每分钟生成的超滤液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正常成年人肾小球滤过率平均约 125ml/min。按此计算,每天肾小球滤出的滤液总量可达180L,相当于体重的3倍。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若两肾血浆流量为660ml/min,则滤过分数约19%,表明流经两肾的血浆约1/5由肾小球滤过进入肾小囊内。肾小球滤过率和滤过分数可作为衡量肾功能的重要指标。临床上发生急性肾小球肾炎时,肾血浆流量变化不太,而肾小球滤过率却明显降低,因此滤过分数减小;发生心力衰竭时,肾血浆流量明显减少,而肾小球滤过率却变化不大.因此滤过分数增大。
(2).简述体液的组成。
人体内的液体称为体液。正常成人体液量占体重的60%,其中约2/3分布在细胞内,称为细胞内液;其余约1/3存在于细胞外,称为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中的3/4是组织液,分布于组织间隙中,称为组织间液,其余约1/4为血浆,在血管中不断循环流动。此外,还有少量的淋巴液和脑脊液等也属于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接触和生活的场所,因而被视为机体的内环境,以别于整个机体所处的外环境。
(3).简述影响骨骼肌收缩的因素。
(1)前负荷:是指肌肉在收缩前所遇到的负荷。它使肌肉收缩在一定的初长度情况下进行。(2)后负荷:是指肌肉在开始收缩后遇到的负荷。它不能改变肌肉的初长度,但能影响肌肉收缩张力、缩短长度和速度。(3)肌肉收缩能力:是指与前、后负荷都无关的肌肉本身的功能状态和内在能力。
(4).简述正常人体内白细胞的分类。
根据白细胞的形态、功能和来源,可将其分为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三类。根据胞质颗粒的嗜色性质不同,又将粒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三种。其中中性粒细胞占50%~70%.嗜酸性粒细胞占0.5%~5%,嗜碱性粒细胞占0%~1%,单核细胞占3%~8%,淋巴细胞占20%~40%。
(5).简述血小板的功能。
(1)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2)参与生理性止血和凝血的过程。
(6).试述细胞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1)绝对不应期:在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发生兴奋的最初一段时间内,无论给予多大强度的刺激也不能使细胞再次兴奋,即在这段时间内的阈值无限大,兴奋性降为零,这一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2)相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如果用较强的刺激,细胞有可能产生新的兴奋。细胞在这段时间内的兴奋性正处于逐渐恢复的过程中,但仍低于正常。这个时期称为相对不应期。(3)超常期:在相对不应期后,细胞的兴奋性稍高于正常水平,此时只要给予较小的刺激即能产生新的兴奋,此期称为超长期。(4)低常期:最后,细胞进人兴奋性低于正常的时期,即需要较强的刺激才能引起兴奋,故称为低常期。细胞在经历低常期以后,兴奋性才能完全恢复。
(7).试述血小板的生成和破坏。
血小板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块胞质。造血干细胞先分化为巨核系祖细胞,后分化为原始巨核细胞,再经巨幼核细胞而发育为成熟巨核细胞。血小板由骨髓释放到血液后,太部分在血液中流动,小部分储存于脾中,这两部分血小板可互换。血小板的生成主要受血小板生成素的调节,后者能促进造血干细胞向巨核系祖细胞分化,并能特异性地促进巨核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促进巨核细胞的成熟和血小板的生成。血小板进入血液后的寿命为7~14天.但只在最初2天具有生理功能。衰老的血小板主要在脾、肝等组织中被吞噬破坏。此外,血小板在发挥其生理功能时也将被消耗,如生理性止血恬动中,血小板聚集后解体并释放全部活性物质。
(8).简述呼吸暂停的患者实行人工呼吸的方法。
答:(1)负压呼吸法,如提臂压胸法、压背法等,可人为地使胸廓发生节律性扩大与缩小,使肺扩张与回缩,肺内压降低与升高,以实现肺通气。(2)正压呼吸法,如口对口呼吸法、人工呼吸机法等,即利用高压向肺内输入气体,使肺内压增高,迫使肺扩张,然后停止输气,让肺自然回缩,实现呼气。在实施人工呼吸时,须注意保持气道通畅,注意清除呼吸道的异物和痰液等。
(9).简述胃酸的生理作用。
答:(1)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转变为胃蛋白酶,并为胃蛋白酶发挥其酶解作用提供合适的酸性环境。(2)使食物蛋白质变性,有助于蛋白质的消化。(3)杀灭随食物入胃的细菌。(4)胃酸进入小肠后,能引起促胰液素的释放,从而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有利于小肠内消化。(5)盐酸进入小肠后可促进铁和钙的吸收。
(10).简述当机体内、外环境温度变化时,体温调节传入信息的来源。
答:(1)流经下丘脑温度敏感神经元的血液温度。(2)外周温度感受器的传入信息。(3)下丘脑以外的中枢温度感受器的传入信息。
(11).简述肾小管和集合管的K+的重吸收。
答:小管液中90%以上的K+可被重吸收,肾小管各段和集合管都能重吸收K+,其中近端小管重吸收K+约占小管液中K总量的67%,髓袢重吸收25%~30%,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既能重吸收K+,也能分泌K+,以泌K+为主。近端小管重吸收K+是主动过程.但确切机制尚不清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泌K+受醛固酮的调节。
(12).简述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作用。
答: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是妊娠早期胎盘绒毛组织的合体滋养层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激素。hCG与LH的生理作用及免疫学特性基本相似。hCG的主要作用是在受精后及时代替LH刺激月经黄体转为妊娠黄体,使之继续合成分泌雌、孕激素以维持妊娠。
(13).试述胃排空的控制。
答:(1)促进胃排空的胃内因素:食物对胃的机械扩张刺激可通过迷走-迷走反射和内在神经丛局部反射加强胃运动,促进胃排空。此外,食物对胃的机械扩张刺激和食物中某些化学成分可刺激胃窦部G细胞释放促胃液素。促胃液素能促进胃的运动,但也能增强幽门括约肌的收缩,其结果是延缓胃排空。(2)抑制胃排空的十二指肠内因素:当食糜进入十二指肠后,其中的盐酸、脂肪、高渗液以及机械扩张刺激作用于肠壁上的感受器,通过肠-胃反射抑制胃的运动,使胃排空减弱。另外,还可刺激小肠黏膜释放促胰液素、抑胃肽等,抑制胃运动,延缓胃的排空。
(14).试述耳蜗对声波频率进行初步分析的生理学基础。
答:耳蜗对声音频率具有初步分析的功能。当声波传入内耳时,基底膜振动都从其底部即靠近卵圆窗处开始,然后以行波的方式沿基底膜向耳蜗顶部传播。声波频率不同时,行波传播的距离和最大振幅出现的部位也不同。声波频率越低,行波传播距离越远,最大振幅出现的部位越靠近耳蜗顶部;声波频率越高,行波传播距离越近,最大振幅出现的部位越靠近卵圆窗处。因此,不同振动频率在基底膜上都有一个特定的行波传播范围和最大振幅区.位于该区域基底膜上的毛细胞受到的刺激最强,与这部分毛细胞相联系的听神经纤维上的传入冲动也最多。这样,来自不同区域基底膜的听神经纤维冲动传到中枢的不同部位,就引起不同音调的感觉。这就是耳蜗对声音频率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动物实验和临床资料都表明,耳蜗底部受损时,主要影响高频听力,而耳蜗顶部受损时,则主要影响低频听力。
(15).简述心肌收缩的特点。
答:(1)同步收缩。(2)不发生强直收缩。(3)对细胞外Ca2+的依赖性。
(16).简述O2与血红蛋白结合的特征。
答:(1)可逆性:Hb与O2的鲒合不需要酶催化,快速而可逆,既能迅速结合,也能迅速解离。(2)氧合:O2主要与Hb亚单位血红素分子上的铁结合。(3)Hb与O2结合的量:1分子Hb最多可结合4分子O2,因而血液能结合O2的量有一定的限度,即具有饱和性。
(17).简述小肠的运动形式。
答:(1)紧张性收缩。(2)分节运动。(3)蠕动。
(18).简述生长激素生理作用的调节代谢表现。
答:生长激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机体生长和调节物质代谢。(1)促进生长:生长激素是促进机体生长的关键激素,特别是成比例地生长,一生中都在发挥作用。(2)调节代谢:生长激素对蛋白质、脂肪和糖的代谢均有调节作用,表现为:①促进蛋白质合成,也能加速氨基酸进入细胞,加强DNA、RNA的合成,减少尿氮,引起正氮平衡;②促进脂肪分解,加速脂肪酸氧化,还能促进前脂肪细胞向脂肪细胞的分化:③抑制组织摄取和氧化利用葡萄糖,使血糖升高、如果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可引起垂体性糖尿。
(19).简述精子着床的过程。
答:着床也称植入,是指胚泡通过与子宫内膜相互作用而埋植到子宫壁的过程。受精卵在输卵管的蠕动和纤毛的摆动作用下,逐渐向子宫腔运行。在运行过程中,受精卵边移动.边进行有丝分裂,很快发育成胚泡。胚泡进入子宫后约4天(排卵后7~8天)便可着床。胚泡能产生多种激素和活性物质,如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早孕因子等。早孕因子能抑制母体淋巴细胞的活动,使胚泡免受母体的排斥反应,临床上检测早孕因子有助于超早孕诊断。着床使胚泡与母体建立联系并开始胚胎发育。着床是新个体发育的重要转折点。
(20).试述正常人心音的表现。
答:正常心脏在一次搏动过程中可产生4个心音,分别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心音。但使用听诊器一般只能听到第一和第二心音。在某些健康儿童和青年人有时可听到第三心音。单凭听诊很难听到第四心音,而大多数正常人可在心音图上记录到低小的第四心音。(1)第一心音发生在心缩期,标志心室收缩期的开始。第一心音在心尖搏动处(左锁骨中线第5肋间)听诊最清楚,其特点为音调较低,持续时间较长。产生第一心音的因素包括房室瓣关闭引起心室内血液和室壁的振动,以及心室射血引起大血管扩张和血液湍流引起心壁振动等。(2)第二心音发生在心舒期,标志心室舒张期的开始。第二心音在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听诊区(胸骨旁第2肋间)听诊最清楚,其特点为音调较高,持续时间较短。其形成原因主要与动脉瓣关闭以及血液撞击主动脉根部引起血液、血管壁和心室壁的振动有关。
(21).试述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答:胃液的性质和成分:胃液是一种无色而呈酸性的液体,pH值为0.9~1.5,正常成人每日分泌的胃液量为1.5~2.5L。胃液的成分除大量水分外,主要包括盐酸、胃蛋白酶原、黏液和内因子等。胃液各成分的作用:(1)盐酸:又称胃酸,正常人基础酸排出量为0~5mmol/h,最大酸排出量为20~25mmol/h。盐酸由泌酸腺的壁细胞分泌,其排出量与壁细胞数目成正比。盐酸的作用:①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转变为胃蛋白酶,并为胃蛋白酶发挥其酶解作用提供合适的酸性环境;②使食物蛋白质变性,有助于蛋白质的消化;③杀灭进入胃内的细菌;④在小肠内促进胆汁、胰液和小肠液的分泌;⑤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等。(2)胃蛋白酶原:由泌酸腺的主细胞合成和分泌,在胃腔内经盐酸或已有活性的胃蛋白酶作用下转变为具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将蛋白质水解成䏡、胨及少量多肽和氨基酸。该酶作用的最适pH值为2.0左右.(3)黏液:黏液的主要成分为糖蛋白。黏液覆盖于胃黏膜的表面,具有较高的黏度和形成凝胶的特性,起润滑食物和保护胃黏膜的作用。(4)内因子:内因子是一种糖蛋白,能与食物中的维生素B12结合,形成内因子-B12。复合物,使维生素B12免遭小肠内水解酶的破坏。当复合物被运行至末端回肠时,与回肠黏膜中的特殊受体结合,可促进回肠上皮吸收维生素B12。
(22).简要说明细胞内液K+较多,细胞外液Na+较多的机理。
细胞膜上有Na+-K+泵,又称Na+-K+ATP酶,其分解ATP,消耗,并同时逆着浓度差将Na+转运出细胞,将K+转运入细胞。
(23).什么是红血细胞悬浮稳定性?如何测定?
红细胞在血浆中保持悬浮状态而不易因重力下沉的特性称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用红细沉降率来测定,二者成反比。
(24).何谓胸内负压?其有何生理意义?
胸内压是指胸膜腔内压,无论吸气和呼气时均为负压,故称胸内负压。其保持肺、小气道扩张,促进静脉和淋巴回流。
(25).简要说明微生物致热源引起发热的机理。
微生物致热源使机体产生内源性致热源,后者通过前列腺素抑制PO/AH热敏神经元,使调定点上移,体温升高。
此题目数据由翰林刷题小程序免费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