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 正文内容

阅读《胡同文化》教学实例的片段, 师:刚才这个段落讲完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生:口语化,有点随意。 生:总觉得

阅读《胡同文化》教学实例的片段, 师:刚才这个段落讲完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生:口语化,有点随意。 生:总觉得不大像文章,好像在拉家常。 师:说得好,这正是汪老的追求,他曾说“我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因此,他的文章富有生活气息,京味十足。 刘锡庆先生说(幻灯片),汪曾祺的文字功夫极深,可谓不温不火,炉火纯青。这些文字不是“大白话”,更不是“白开水”,而是雅俗杂糅,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重读)师:这样看来读汪老的文章应该注意什么呢? 生:品。 师:请大家选出最喜欢的一个段落品一品。 生:我最喜欢这几句:“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师:梁实秋先生说窝头是贫穷的象征。北京人真的就爱吃窝头? 生:不是,下面有说大腌萝卜、小酱萝卜、臭豆腐香油、虾米皮熬白菜,说明有更妙的。 师:这生动地说明了北京人易于满足的特点。大家想想这几样东西能不能颠倒顺序,比如改成“有大腌萝卜,这就知足了。虾米皮熬白菜,就不错”。 生:不行,前面窝头是主食,后面是副食,副食之间也不能颠倒。一种副食代表一种生活档次和质量。 师:你从哪看出来的? 生:评价语言的变化——就知足了,就不错,那还有什么说的,可以待姑奶奶,嘿! 师:我还有一个更简洁的——有窝头,较好。大腌萝卜,好。小酱萝卜,更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很好。虾米皮熬白菜,最好! (生大笑) 生:不好,这样少了京味,缺乏生活气息,而且评价太单一,没有原来的丰富、有情趣。 师:是啊,这些评语看上去是平常话,但句句匠心独运,大家觉得哪个评语最有味道? 生:老师,我最喜欢“虾米皮熬白菜,嘿!”我觉得这个“嘿”特有味道。 师:那能不能将评语都改为“嘿”?如:“有窝头,嘿。大腌萝卜,嘿。小酱萝卜,嘿。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嘿。虾米皮熬白菜,嘿!” (生大笑) 生:不能,这样没变化,太单调、太随意,而且这个“嘿”有着丰富的意思。 师:哦?怎么讲? 生:“嘿”言外之意是“简直啦”!(生笑) 师:那为什么不干脆换成“简直啦”?试试看。 (生读,同学们摇头) 生:没那么丰富、生动,这是北京人物质要求的极致境界,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师:你觉得原句该怎么读,尤其是这个“嘿”? (生读“嘿”时有些急促,匆匆收尾) 师:咱大家听听,这个“嘿”,他读得这么急促有力,一听就知道,他是愣头青,吃饱了撑的那种“满足”。(生大笑)还有别的读法吗? (生读到“嘿”时语气上扬,且拉长声调。学生鼓掌) 师:为什么这样处理? 生:我想读出骄傲和自豪。 师:老师也尝试下。(师读,声调往下降,带着欢乐的语气,学生鼓掌) 师:大家能听出老师的理解吗? 生:您读出的是北京人的满足感:吃饱了偷着乐,好像在说“就我吃到了,别人边儿待着去”。(生笑) 请说明教师引用刘锡庆评价的意图。(10分)

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设计中某环节的设计意图。首先,注意研读评价语的内容。其次,注意引用评价语的位置。最后,结合整体教学环节,条分缕析地说明设计意图和效果。

扫描二维码免费使用微信小程序搜题/刷题/查看解析。

版权声明:本文由翰林刷题小程序授权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20230611.cn/post/2735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