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考试】【(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2015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 (高级中学)考试真题
(1).某选修教材设置了“应用文阅读”专题,该专题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选修课程系列中,属于哪个系列( )
A.语言文字应用正确答案A
B.文化论著研读
C.诗歌与散文
D.小说与戏剧
(2).阅读下面的教学后记(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学习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兴”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引入了学生熟悉的流行歌曲,比如“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使教学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对上述教学后记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教师欠缺资源开发的意识,教学情境的创设不合要求正确答案B
B.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C.教师“以俗解雅”的方法不符合古代诗歌学习的要求
D.教师重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灵活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3).某教科书必修(三)第一单元的选文为《林黛玉进贾府》《祝福》和《老人与海》。对该单元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准确的是( )。
A.借助故事情节与矛盾冲突把握人物形象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正确答案C
B.从分析环境、情节、人物等要素人手,学习鉴赏小说的方法
C.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部分分析短篇小说结构的特点
D.注意品味小说人物个性化的语言,体会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
(4).关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诗歌与散文”模块的评价理念,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为评价的重点正确答案D
B.可通过读书报告、朗诵表演等具体成果考查学生的鉴赏水平
C.学生的阅读积累是评价的基础,重视考查阅读兴趣和文化视野
D.考查诗歌和散文的创作、学生的参与态度与成果水平同等重要
(5).课文《包身工》后补充了《(包身工)背后的故事》,这一内容属于教科书的哪个系统( )
A.课文系统正确答案C
B.知识系统
C.助读系统
D.练习系统
(6).阅读《(呐喊)自序》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师:同学们已经自读《(呐喊)自序》,并作了一些批注。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这篇文章。先看第一段,请找出能够作为整篇文章线索的几个关键词。 生:梦、寂寞、呐喊。 师:鲁迅从寂寞中出来直接就呐喊了吗还有哪个关键词 生:希望。 (教师板书:梦、寂寞、希望、呐喊) 师:今天我们就以这四个关键词为线索分析、鉴赏课文。走进鲁迅的内心世界。我把大家分成四个组,每组选择一个关键词,解读这部分内容。一旦选择,就要对这部分文字负责。好,那四个组就叫梦之队、寂寞之源、希望之神、呐喊之组吧。现在给大家10分钟时间:5分钟自读,5分钟组内交流。读的时候注意:第一,文采,也就是哪个词句或语段特别精彩;第二,主旨,体现了鲁迅什么样的思想和人格;第三,解释关键词,谈谈你的理解。 对该教学实录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学生自由组织合作学习小组,能够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答案C
B.小组合作学习的组内分工明确、有利于合作的顺利展开
C.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设计适宜,具有合作的意义和价值
D.教师明确提出班级展示要求,能够提高学习成果的质量
(7).阅读《葡萄月令》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葡萄月令》是一篇现代散文,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是现代散文应该教什么。我们暂不谈必修课.作为选修课的选文,这个问题更要有清晰的定位,按照我个人的理解,现代散文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作者的个性化表达。现代散文和古代散文的主要不同不仅在于文章形式和表达方式。还在于思想内容和价值追求。在某种意义上说,古代散文只有一个主题,就是“道”。唐宋散文更是旗帜鲜明地提出“文以载道”。尽管古代散文有着时代与个体的差异,但总体价值取向基本一致。“五四”以后的现代散文则打破了这个传统。科学思想和民主思想唤醒了散文家的个体意识.表达自我成为散文的总体诉求,随之形成具有强列个性色彩的表达形式。因此,现代散文的教学要把个性化表达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 对该教学反思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教学内容的确定是教学设计的关键问题正确答案B
B.古代散文和现代散文的教学内容基本相同
C.作家的个性化表达是现代散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D.编入不同教材的同一篇课文,教学内容会有所不同
(8).阅读《项脊轩志》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师:有人阅读《项脊轩志》,撰写了这样一副对联:项脊轩见往事,悲喜参半;枇杷树思旧情,爱恨交加。大家能不能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来撰写一副对联 (学生撰写对联,教师组织学生展示交流) 生:庭院凄凄诉兰竹寂寂;桂影斑斑映血泪涟涟。 师:好,谁再来展示 生:斯人已去,空余枇杷遮冷月;此恨犹在,惟有桂影寂庭阶。 生:明月半墙,默闻呱呱儿泣;书香满架,静听琅琅书声。 生:望月移步折桂枝。今生有恨;睹物思人戚余心,来世续缘。 生:风移影动轩不动,物是人非情岂非。 师:这位同学能够联系以往的积累,很好。 对该教学实录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学生用对联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强化了语言运用实践正确答案A
B.学生撰写的对联并不工整,教师应系统讲授对联知识
C.教师要求学生撰写对联。不利于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D.教师评价具体准确,有助于学生修正、完善学习成果
(9).阅读下面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文言作品的教学应从作品解读鉴赏的角度去设计,而不应局限在疏通字词、传授文言知识,把文言作品鉴赏课上成古汉语知识课。文言作品的精髓蕴藏于貌似艰涩的字面背后.语言本身只是作品情感、思想、文化的载体。可惜的是,现在的文言文教学,大多只停留在疏通字词、翻译句子的层面,这只相当于为领略险峰的无限风光铺平了道路。遗憾的是。不少师生在历尽千辛万苦,铺砌完山路之后,就转身下了山,与近在咫尺的旖旎风光失之交臂。因为他们又要赶紧修下一条山路……就这样,修了一辈子路,他们几乎从来没有领略过险峰的无限风光。文言知识固然重要,但不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我们不能舍大取小、舍本逐末。试想,文言精品浩如烟海,能够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篇目都是精品中的精品,其价值怎几个词法、句式了得只经过“浅层处理”的名篇佳作,就像韩愈《马说》中的千里马,“才美不外见”,“骈死于槽枥之间”。 对该教学论文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文言文教学应借助文言词句感悟鉴赏正确答案A
B.文言文学习无需关注文言词句的积累
C.文言文教学需系统讲授文言词法句法知识
D.文言文教学的难点在于文言精品浩如烟海
(10).某教师为强调口语交际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将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口语交际现象作为教学内容。对该做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这一做法符合高中口语交际课程的发展方向正确答案C
B.有效的口语交际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C.课堂再现生活情境对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价值不大
D.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目的,帮助学生恰当地进行表达
(11).某教材选修模块提供理解和掌握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下列对诗歌的分析,运用了该方法的是( )。
A.《泊秦淮》表达了对“商女”形象的批判正确答案D
B.《湘君》《湘夫人》表现的是湘水之神的爱情
C.《长恨歌》描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D.《蜀相》借凭吊诸葛亮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
(1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地应对和辩驳。对该要求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讨论和辩论是多向互动交流,辩驳是单向信息传递正确答案B
B.从讨论到辩论。体现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过程
C.讨论和辩论强调交际过程的合作。辩驳突出体现学生的自我表达
D.讨论属于非正式场合的表达,辩论、辩驳更强调正式场合的交流
(13).教学《雷雨》,教师设计了一道习题:反复朗读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对话,细心体会,揣摩语言,了解人物的复杂性格。对该题的设计意图,分析正确的是( )。
A.让学生理解矛盾冲突设置的表达效果正确答案D
B.让学生借助戏剧语言探究复杂的社会现实
C.让学生学会品味戏剧人物形象的特殊魅力
D.让学生体会人物语言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14).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后,将“典故的运用及作用”作为教学难点之一。对该做法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教师对教学重难点要求理解不准确正确答案D
B.教师对应承担的教学任务认识不清
C.教学目标的确定基于教学难点分析
D.教学难点的确定基于对学情的把握
(15).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师用披风、靴子、高帽、墨镜、口罩、耳套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手臂上挽着一把带套子的雨伞踏进教室,学生一片哗然。教师用食指按着嘴唇说:“嘘,千万别出乱子!”然后,教师继续模仿别里科夫的口吻,以“自述”的方式梳理情节,导人新课。对该教学行为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违背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淡化了对文本的探究正确答案C
B.违背语文课程的精神实质,削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C.遵循语文教学的目标要求,突出了课堂的情境营造
D.遵循语文课程的目标要求,强调了小说的文体特点
(16).阅读《胡同文化》教学实录(片段),完成下题。 案例: 师:胡同如此,胡同内的生活怎样请大家注意课文6~7段,想想这两段文字的中心句应该是哪句。 生1:北京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师:这句话中的哪个词对我们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最为重要 生:(齐)封闭! 师:北京市民的哪些生活内容可以反映他们过着一种封闭的生活 生2:舍不得挪窝,住家是独门独院。 师:北京人的“窝”是“金窝”还是“银窝”。他们不忍割舍 生3:房屋很旧,也不太好,而且还经常坍塌。 师:那胡同里的居民为什么不愿意搬家 生4:因为他们祖祖辈辈住在那里,住惯了,恋旧,图安逸。 师:哦,也就是说他们愿意过那种封闭守旧的生活,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他们深居简出,彼此从不交往。 生5:也不是!北京人很讲究“处街坊”.随一点“份子”。 师:这能说北京人封闭吗 生6:能!北京人平常的日子交往不多。只是街坊里道,谁家婚丧嫁娶的时候,才随一点“份子”,而且是为“合礼数”。 师:我明白了,北京人的交往不是主动的而是被动的,我们刚才先找中心句,再确定关键词,然后透过语言文字搜索文中相关的生活现象。下面大家就用这种方法自读课文第8段, (学生默读。教师巡视) 师:这一段的中心句、关键词、对应的生活现象,请同学说说。 生7:中心句是“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关键词是“满足”。 师:有相关的生活现象可以验证吗(学生响应热烈)文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摹,希望你们读出北京人那种满足的味儿。 生8:(深情地)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师:不错,不过京味儿还不够浓,有没有去过北京或者研究过北京人说话风格的同学 (学生摇头) 师:(范读)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学生鼓掌) 问题: 请评析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并运用阅读方法的。
案例中的教师是按照文本探究一方法点拨一自主运用的思路.引导学生学习并运用阅读方法的。 首先.教师充分结合文本,适时引导学生,找出段落中心句和关键词,又统观全文寻找依据。达到了文本、教师、学生三者的有效结合,使学生更加广泛而深入地走入了文本,有助于学生理解北京人的“封闭”。 然后,教师适时总结了文章阅读的方法,点明先找中心句,再找关键词,再根据关键词在文本中找表现。是上一教学环节的总结,也为下一环节打好基础。注重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有助于掌握阅读的方法。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运用老师教的方法,自行默读,适时提问,更深入地理解了北京人的“易于满足”,巩固了阅读方法,提升阅读的能力。在此环节,充分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学效果显而易见。而教师的范读更能够起到示范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京味儿”。 总之,案例中的教师教学思路清晰,注重结合文本,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中充满着浓厚的人文气息,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接受熏陶,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中学习阅读方法.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7).阅读下面的学生作文,完成题。 案例: △和○的联想 ①在生活中,A和。几乎无处不在,以至于我们都对它们的存在麻木不仁了,但真认真思考它们的意义,不仅包罗万像,而且也十分有趣。 ②首先,它们是从数学上定义出来的。三条线段围成的几何图形称作△,而另一条线段绕定点旋转而扫过的轨迹称作○。自然它们也有许多不同特点。 ③由于。的中心到四周任何距离都相等,所以旋转起来高度并不会起变化,人们因此制成了车轮。而由。引申却可以想到四周上每一个点地位平等,由此人们制造了圆桌,它在联合国有的会议上可以大大发挥作用,避免因座位而引起不必要的国际纠纷。 ④在理论证实下,△最稳定。你可以用木棒组成任意多边形,使它们的衔接处可以活动,唯一能不随受力而改变形状的只有三角形。因此。人们把篱笆编成三角形的孔状。如果由三角形引申的话.在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组成一个稳定的结构,这样的家庭最不容易分散。在军事上,三足鼎立最难出现大规模战争,因为谁都怕得渔翁之利。 ⑤○,它的特点之一是当周长相等时,○的面积比等周长围成的其他图形的面积都要大。这就是为什么碗、桶、盆、盘都要制成圆形。○引申为包容,像在数学上用○来圈住集合中的元素,表示集合间的关系,给人很形象的感觉。 ⑥△,它是任何一个复杂的多边形的构成部分,任何一个多边形都可以分解成若干三角形,这体现了微积分的思想。而这个性质使复杂陌生的问题变得简单,从而得到解决办法,这就是“化归”的核心思想。 ⑦○,在物理学上也有不可思议的道理,像星球发展论。由于核心对外界物质的相同引力,向心力与离心力作用.星球多呈类球形,而球形正是○的立方形。 ⑧△,坚硬的物质受到打击而粉碎,表面看形成杂乱无章的几何体,经统计,形成三棱椎的几率最高,这怎能不另人惊奇。 ⑨在心理学角度,喜欢圆形的人往往比较随和,随遇而安,特点不明显。而喜欢三角形的人思维独到.性格有个性。 ⑩△和。在哲学观点上也有不同的体现,○体现出全面周密的思考方式,而△体现出多角度辨正看问题的方法。 可不要小瞧这△和○,它们在高科技的前沿战线、思想领域、生活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会单有这样一个学科,研究△和○的关系呢! 问题: 请从第①⑧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④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修改。查看材料
错别字:第①段中,“包罗万像”应为“包罗万象”;第⑧段中“三棱椎”应为“三棱锥”,“另人惊奇”应改为“令人惊奇”。 病句:在军事上,三足鼎立最难出现大规模战争,因为谁都怕得渔翁之利。 应改为:在军事上,三足鼎立最难出现大规模战争,因为谁都怕第三方坐收渔翁之利。
(18).阅读下面的学生作文,完成题。 案例: △和○的联想 ①在生活中,A和。几乎无处不在,以至于我们都对它们的存在麻木不仁了,但真认真思考它们的意义,不仅包罗万像,而且也十分有趣。 ②首先,它们是从数学上定义出来的。三条线段围成的几何图形称作△,而另一条线段绕定点旋转而扫过的轨迹称作○。自然它们也有许多不同特点。 ③由于。的中心到四周任何距离都相等,所以旋转起来高度并不会起变化,人们因此制成了车轮。而由。引申却可以想到四周上每一个点地位平等,由此人们制造了圆桌,它在联合国有的会议上可以大大发挥作用,避免因座位而引起不必要的国际纠纷。 ④在理论证实下,△最稳定。你可以用木棒组成任意多边形,使它们的衔接处可以活动,唯一能不随受力而改变形状的只有三角形。因此。人们把篱笆编成三角形的孔状。如果由三角形引申的话.在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组成一个稳定的结构,这样的家庭最不容易分散。在军事上,三足鼎立最难出现大规模战争,因为谁都怕得渔翁之利。 ⑤○,它的特点之一是当周长相等时,○的面积比等周长围成的其他图形的面积都要大。这就是为什么碗、桶、盆、盘都要制成圆形。○引申为包容,像在数学上用○来圈住集合中的元素,表示集合间的关系,给人很形象的感觉。 ⑥△,它是任何一个复杂的多边形的构成部分,任何一个多边形都可以分解成若干三角形,这体现了微积分的思想。而这个性质使复杂陌生的问题变得简单,从而得到解决办法,这就是“化归”的核心思想。 ⑦○,在物理学上也有不可思议的道理,像星球发展论。由于核心对外界物质的相同引力,向心力与离心力作用.星球多呈类球形,而球形正是○的立方形。 ⑧△,坚硬的物质受到打击而粉碎,表面看形成杂乱无章的几何体,经统计,形成三棱椎的几率最高,这怎能不另人惊奇。 ⑨在心理学角度,喜欢圆形的人往往比较随和,随遇而安,特点不明显。而喜欢三角形的人思维独到.性格有个性。 ⑩△和。在哲学观点上也有不同的体现,○体现出全面周密的思考方式,而△体现出多角度辨正看问题的方法。 可不要小瞧这△和○,它们在高科技的前沿战线、思想领域、生活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会单有这样一个学科,研究△和○的关系呢! 问题: 请指出该作文的一个优点,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查看材料
这篇作文,思路广阔,结构清晰。从△和○联想到联合国的圆桌、三口之家、三足鼎立的军事形势、宇宙的星球、人的心理等等,类似一篇文艺性科普作品。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很好:开头从现实生活出发,引导读者思考司空见惯的△和○的意义:结尾在总结△和○的意义之后.引导读者从现实生活想到未来可能会有一个“研究△与○的关系的新学科”。开头和结尾的语言朴实、简洁明快。 文章共分为11个自然段。①②两段是总说,介绍△和○的普遍性和几何学上的定义。接下来,介绍△和○的不同特点所导致的它们在不同领域上的广泛作用和意义:③④两段谈到了△和○在日常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作用;⑤⑥段谈到了△和○在数学上的作用;⑦⑧段谈到了△和○在物理学上的作用;⑨⑩段谈到了△和○在心理学和哲学上的作用。第11段结尾,总结全文,预示未来。全文思路清晰,结构合理。
(19).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题。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原文: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3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一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第四单元第三课,同单元另外三篇课文为《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我有一个梦想》《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演讲辞。
演讲,是传播知识、发表见解的重要途径,是沟通心灵、争取同盟的有力桥梁,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起着积极的作用。而演讲辞作为演讲时的文稿,是演讲成功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它除了具有观点鲜明、逻辑性强的特点外,还要运用多种艺术手法,鼓舞听众情绪.唤起他们的共鸣。
学习这类文章,要善于抓住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观点,同时注意理清文章的结构,把握其深刻透彻的说理方法。另外,还要注意体会演讲辞的情感力量和多样化的表现手法。揣摩其中的感情、语气和表达技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要求
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在实践生活中增强口头应用的能力,能根据口语交际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场合,提出话题,敏捷应付.注意表达效果。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问题: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依据(不能照抄材料)。
查看材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理清文章的结构关系,感知文章明晰、谨严的结构所表现的逻辑力量; ②体会文章简洁的语言所表现的深沉而内敛的情感和理性力量。 ③深入体会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并学习运用到写作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文本,加强对语言的感知与分析能力,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悟马克思那种“生命不息为革命事业奋斗不止”的崇高的献身精神。 ②学习马克思勇于创新、注重实践、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等伟大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积极定位自己的价值取向。 设计依据: (1)本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第四单元第三课。本单元是一个演讲辞单元,在单元提示中明确指出:演讲辞是为准备演讲而写成的文稿,它除具有议论文论点鲜明、逻辑性强的特点外,还讲究内容的针对性、思想性和鼓动性,语言的口语化,同时还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具备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本单元的教学,要注意抓住演讲辞的特点和主旨,分清文章的逻辑层次、体会其中多样化的表现手法,看看它们是怎样将理论性和艺术性、鼓动性与形象性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另外,还要领悟、品味其中深刻的思想和精彩的语言。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1883年恩格斯在马克思葬礼上发表的演讲辞。全文共一千一百多字,高度概括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表明了马克思逝世所带来的不可估量的损失,给予了这位伟人极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悼念之情。 为了完成本单元的教学任务,在本单元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教学本文,首先应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理清本文的行文思路,把握这篇演讲辞的思想性、逻辑性,深入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无产阶级革命所作的巨大贡献。其次,引导学生揣摩饱含作者对马克思沉痛悼念和热烈赞颂之情的字、词、句、段,体会演讲辞语言感情强烈、高度概括的特点,感受作者深沉含蓄的感情和用词的妙处,深刻理解演讲词的艺术性。 (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高中一年级的一篇课文。在初中学生学习过《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等同样文体,学生对演说辞这种文体进行过初步的鉴赏,因此对这种文体是熟悉的。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处于形成的过程之中.这种熟悉在很大程度上仅限于生活中的熟悉,而并非阅读与写作技巧上的熟悉,所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把握,既要让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并且在此基础上去粗取精。抓住有用的信息。 (3)教学目标的确立要满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对于演讲辞的教学,课标明确要求学生学会演讲。在实践中要增强口头应用能力,所以设定了写演讲辞的活动,为学生的口语表达奠定基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地发展奠定基础”,结合单元教学要求、本课特点及学生情况,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故确立了以上三维教学目标。
(20).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题。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原文: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3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一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第四单元第三课,同单元另外三篇课文为《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我有一个梦想》《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演讲辞。
演讲,是传播知识、发表见解的重要途径,是沟通心灵、争取同盟的有力桥梁,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起着积极的作用。而演讲辞作为演讲时的文稿,是演讲成功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它除了具有观点鲜明、逻辑性强的特点外,还要运用多种艺术手法,鼓舞听众情绪.唤起他们的共鸣。
学习这类文章,要善于抓住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观点,同时注意理清文章的结构,把握其深刻透彻的说理方法。另外,还要注意体会演讲辞的情感力量和多样化的表现手法。揣摩其中的感情、语气和表达技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要求
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在实践生活中增强口头应用的能力,能根据口语交际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场合,提出话题,敏捷应付.注意表达效果。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问题:
选择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方案,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查看材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没有人不渴望成功,成功是一个颇具诱惑力的名词,那么,怎样才能在适合自己的位置上、在理想的追寻中实现生命的价值,让成功的梦想变为现实,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的理解。(指导学生讨论)同学们讲得很好。 (用大屏幕显示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马克思等伟人肖像)在新世纪来临之际,英国著名的广播公司BBC举办了一次千年最伟大思想家评选活动,结果马克思位居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等巨人之前,被评为过去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为什么马克思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呢 (大屏幕显示:“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臧克家)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板书)来看一下马克思为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并学习马克思“生命不息为革命事业奋斗不止”的崇高的献身精神。 二、听课文朗读。注意作品包含的情感 三、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 1.马克思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赢得了人们对他的尊敬和爱戴,因此他的逝世对人类是一大损失。关于这一点,恩格斯在文中用一句话对他的逝世作了高度的归纳,是哪一句 请找出来。 明确: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2.好那么这句话中哪些词语集中表现了这样的情感 明确:不可估量、空白。 3.那么,恩格斯到底从哪些方面总结了马克思的贡献 马克思生前到底有哪些功绩 请找出来。 明确: (1)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2)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 (3)在另外许多科学领域(包括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4)他认为科学是一种革命的力量。 (5)他参加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 (6)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4.(同学们理解得很好)请看第六段第一句话“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明确:过渡 因此,恩格斯是从两方面对马克思的功绩进行了归纳:科学、革命。 文章是按照总一分一总的格式来写作的(板书)。 四、揣摩语言和写法.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 刚才我们说到,这是一篇悼词,我们还知道恩格斯是马克思最好的战友,所以他写作这篇文章的时候饱含了深情,基调是深沉含蓄的。下面我们以第一段文字为例子,一起来探讨一下。 1.集体朗读一遍。 2.这段文字哪些词语体现了作者深沉含蓄的悼念之情 明确: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 (注意引导学生说出理由,再次指导诵读,强化理解) 3.同样的深沉含蓄不仅仅体现在语言上.还表现在写法上。请看第三段作者在赞扬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 发展规律时提到了达尔文,想想,这里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类比论证法,突出他的发现的重要性。 4.再看第四段,作者在论述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的意义时,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对比论证,豁然开朗——在黑暗中摸索。 5.归纳:恩格斯正是采用了这样的语言和写法,表达了自己对马克思的沉痛哀悼之情的。这样的语言和句子还有很多,我们课后自己去领会和揣摩。 板书:深沉含蓄的语言类比、对比的方法。 五、拓展讨论 1.恩格斯把自己和马克思一起创立的思想称为“马克思主义”,课文体现出的马克思主义精神有哪些 课文中体现出马克思的精神有思考一切、勇于创新、注重实践、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等。 2.通过课文的学习,你从马克思的科学精神、革命实践的事迹中得到了什么,你准备如何定位你的人生价值观。你的职业追求目标是什么 说给大家听听。 (分组讨论小组推选班级交流) 3.推荐课外读物:《马克思的青年时代》(尼·拉宾)、《马克思的自白》(瓦·奇金)、《马克思秘史》(沙叶新)、《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保尔·拉法格等) 六、结束语 愿同学们能从伟人们的身上学到东西,做一个新世纪的真正成功者! 七、课后作业 1.搜集有关“思考”“创新”“实践”“成功”的名言或名人事迹,制作读书卡片,准备在班级交流展示。 2.以“成功”为话题。写一篇百字感言。
(21).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题。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原文: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3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一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没有别的什么建树,单凭这一成果也可以自豪。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第四单元第三课,同单元另外三篇课文为《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我有一个梦想》《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演讲辞。
演讲,是传播知识、发表见解的重要途径,是沟通心灵、争取同盟的有力桥梁,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起着积极的作用。而演讲辞作为演讲时的文稿,是演讲成功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它除了具有观点鲜明、逻辑性强的特点外,还要运用多种艺术手法,鼓舞听众情绪.唤起他们的共鸣。
学习这类文章,要善于抓住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观点,同时注意理清文章的结构,把握其深刻透彻的说理方法。另外,还要注意体会演讲辞的情感力量和多样化的表现手法。揣摩其中的感情、语气和表达技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要求
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在实践生活中增强口头应用的能力,能根据口语交际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场合,提出话题,敏捷应付.注意表达效果。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问题:
设计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
[研讨与练习]
仔细阅读下列句子。注意其中的关键语句。揣摩它们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含义。
1.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2.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3.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4.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他们当成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
5.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查看材料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课后练习第二题。看第一个句子,大家能从第一句中找出几个关键词么 生:“最”。 师:好,除了“最”,还有哪个词用得特殊 生:“停止思想”。 师:非常好。看来大家阅读得很仔细。那么,“伟大”的前面加个“最”说明了什么呢 生:“最”突出了马克思的伟大。 师:你能说说马克思的伟大表现在那里吗 请结合课文说一下。 生:他有两个重大的发现。一个是他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二是他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师:很好,分析得很正确,这也说明了你读课文很细致,请坐。那么,我们通常说一个人去世用“逝世”或者“停止呼吸”也可以,为什么要说“停止思想” 生:“停止思想”说明马克思的一生都在思想,从侧面写出了马克思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 师:真棒,你抓住了重点,对文章的理解也很透彻。这两处也从侧面写出了恩格斯对马克思去世的无限痛惜。大家明白了么 (生点头) 师:下面大家分小组进行讨论,依次找出剩下四个句子中的关键词,看看这些词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和用法。 五分钟之后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可以在巡视的过程中进行点拨。讨论完毕后,教师请小组代表发言,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适当总结.明确每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总结归纳:题目中各个句子理解如下: (1)恩格斯说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因为他有两个重大的发现。一个是他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二是他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停止呼吸”对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停止思想”则是对马克思这样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逝世时所用的最恰当的语言,其中饱含了作者无限痛惜的感情。 (2)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马克思的逝世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不可弥补的损失,高度颂扬了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3)这句话中的“豁然开朗”和“在黑暗中摸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指导意义。 (4)这句话以形象的比喻表现了马克思的无畏气概和对政敌的极大蔑视,充分表现了马克思的人格魅力。 (5)这句话说明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不牟私利。他有敌人。但都不是他的私敌,而是无产阶级的大敌。这是对马克思把毕生精力献给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崇高精神的热烈赞扬,也是对马克思一生的最好总结。
此题目数据由翰林刷题小程序免费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