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自考】【病理学】【02901】高频考点(50)
(1).简述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的特点。
(1)肺内形成一个或多个厚壁空洞。空洞多位于肺上叶,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壁厚可超过1cm。镜下洞壁分三层:内层为含大量结核杆菌的干酪样坏死物;中层为结核性肉芽组织;外层为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2)双侧肺组织,尤其在肺下叶可见经支气管播散浸润的较多新旧不一、大小不等、病变类型不同的病灶。越靠下病变越新鲜;(3)随病情迁延,肺组织广泛纤维化、胸膜增厚并与胸壁粘连,使肺体积缩小、变形、变硬,演变为硬化型肺结核,严重影响肺功能,甚至导致肺功能衰竭。
(2).“卫星现象”
神经细胞变性病变严重者神经细胞可发生核固缩、溶解、消失,并由4~5个增生的少突胶质细胞所环绕,称“卫星现象”。
(3).论述螺旋体病的病理变化。
(1)肺:主要表现为肺出血,以弥漫性出血最为显著。是人体对毒力强、数量多的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的全身性强烈反应。由开始的点状出血、逐渐增多、扩大和融合,最终形成全肺弥漫性出血。是近年来无黄疸钩端螺旋体病的常见死亡原因。临床上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缺氧、咯血等症状。(2)肝:主要为肝细胞水肿、脂肪变和小灶状坏死,引起胆汁排泄功能和凝血因子合成障碍。临床上可出现黄疸和广泛皮肤、黏膜出血。严重者则可发生急性肝功能不全或肝肾综合征。(3)肾:病变主要为间质性肾炎和肾小管上皮细胞不同程度变性坏死,肾小球一般无明显改变。肾损害严重者可引起急性肾衰竭。(4)心脏:心肌损害常常是钩体病的重要病变。心外膜和心内膜可见出血点。心肌细胞变性、灶性坏死,间质非特异性炎。临床上可出现心动过速、心律紊乱和心肌炎的征象。(5)横纹肌:以腓肠肌病变最为明显。主要表现为肌纤维节段性变性、肿胀、横纹模糊或消失,并可出现肌浆空泡或溶解性坏死。间质水肿、出血和少量炎细胞浸润并可检出钩端螺旋体。临床上出现腓肠肌压痛。(6)神经系统:脑膜及脑实质充血、水肿、出血、淋巴细胞浸润和神经细胞变性。临床上出现脑膜脑炎的症状和体征。
(4).简述结核杆菌的成分。
(1)脂质:脂质中的糖脂能引起强烈的变态反应,造成机体的损伤。而其磷脂成分能使炎症病灶中的巨噬细胞转变为类上皮细胞,形成结核结节。脂质还对菌体起保护作用,不易被巨噬细胞消化。(2)蛋白:具有抗原性,能使机体发生变态反应,引起组织坏死和全身中毒症状,并在结核结节形成中起一定的作用。(3)多糖类:可引起局部中性粒细胞浸润,并可作为半抗原参与免疫反应。
(5).原发性肺结核病
第一次感染结核杆菌所引起的肺结核病称为原发性肺结核病。多见于儿童,也称儿童型肺结核病。偶尔也可见于未感染过结核杆菌的青少年或成人。免疫功能严重受抑制的成年人由于丧失对结核杆菌的免疫力,可多次发生原发性肺结核病。
(6).慢性肺粟粒性结核病
慢性肺粟粒性结核病是因肺外结核病灶内的结核杆菌长期、间歇性地进入血流,播散在肺内所致。病变主要表现为增生性改变,新旧、大小不一。其肺内原发灶已痊愈。病程较长。
(7).简述肺结核病的扩散途径。
(1)淋巴道播散:肺门淋巴结结核可经淋巴道播散至气管旁、纵膈、锁骨上下及颈前、颈后淋巴结。受累淋巴结肿大,发生干酪样坏死,并可互相粘连融合成肿块。(2)血道播散:结核杆菌侵入血流后经血道播散,可引起血源播散性结核病。(3)支气管播散:少见,肺原发灶和/或肺门淋巴结结核干酪样坏死扩大,溶解液化,经支气管排出,在肺内形成空洞,并且含大量结核杆菌的坏死物沿支气管播散,引起邻近或远隔的肺组织发生干酪样肺炎。
(8).继发性肺结核病
再次感染结核杆菌所引起的肺结核病称为继发性肺结核病。多见于成人,又称成人型肺结核病。
(9).华一佛综合征
败血症型暴发性脑膜炎多见于儿童,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死亡率高。因细菌繁殖,释放大量内毒素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主要表现为严重的周围循环衰竭、休克和皮肤广泛性瘀点(斑),而脑膜的炎性病变轻微。内脏也由于微循环障碍而发生严重的出血,特别是双侧肾上腺出血,可导致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称为华一佛综合征,患者多在发病24小时内死亡。
(10).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所致的一组动物疫源性急性传染病的总称。
(11).筛状软化灶
筛状软化灶:是对乙型脑炎有诊断价值的病变表现,局灶性神经组织坏死液化,形成境界清楚和圆形或卵圆形、染色浅和质疏松的筛状软化灶。
(12).(2012.10,简答46)简述AIDS的临床分期及各期的特点。
(1)早期或急性期:HIV在体内复制,免疫力尚存,出现发热等非特异性表现。(2)中期或慢性期:此期可持续多年,机体免疫力与HIV处于相抗衡阶段,临床症状不明显或有发热等症。(3)晚期或危险期:机体免疫力全面崩溃,细胞免疫完全丧失;患者除有发热、消瘦等表现外,还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明显的机会感染和恶性肿瘤的发生。
(13).蜡样变性
由于毒素的作用,心肌可出现变性,重者可发生中毒性心肌炎,骨骼肌特别是腹直肌可发生凝固性坏死,又称蜡样变性。
(14).论述结核病的病理变化。
(1)以渗出为主的病变:表现为浆液性或浆液纤维素性炎。早期局部有嗜中性粒细胞浸润,但很快被巨噬细胞所取代。多见于结核病的早期或机体抵抗力低下、菌量多、毒力强或变态反应较强时。肺、浆膜、滑膜和脑膜等处结核杆菌感染以此型病变为主。在渗出液和巨噬细胞中可查见结核杆菌。渗出物可完全吸收不留痕迹,或随着机体反应性的变化可转变为以增生或坏死为主的病变。(2)以增生为主的病变:表现为特征性的结核结节。多见于结核杆菌量少,毒力较低或机体免疫反应较强时。单个结核结节直径约0.1mm,肉眼和X线片不易看见。3~4个结节融合成较大结节时才能见到。较大的结核结节界限清楚,约粟粒大小,灰白半透明状,有干酪样坏死时略呈黄色,微隆起于器官表面。(3)以坏死为主的病变:表现为干酪样坏死。坏死灶由于含脂质较多呈淡黄色、均匀细腻,质地较实,状似奶酪。镜下为红染无结构的颗粒状物。在结核杆菌数量多、毒力强,机体抵抗力低或变态反应强烈时,上述以渗出或增生为主的病变均可继发干酪样坏死。干酪样坏死也是结核病特征性病变,对结核病病理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干酪样坏死物中有一定量的结核杆菌,可成为结核茵在体内蔓延扩散的来源,是结核病恶化进展的原因。渗出、坏死和增生三种变化往往同时存在而以某一种病变为主,而且可以互相转化。因此,在同一器官或不同器官中的结核病变是复杂多变的。
(15).脑膜刺激症状
炎症累及脊髓神经根周围的蛛网膜、软脑(脊)膜,导致神经根通过椎间孔时受压,患者出现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和Keming征(屈髋伸膝征)等体征。
(16).急性肺粟粒性结核病
急性肺粟粒性结核病是由于支气管周围、肺门或纵膈淋巴结干酪样坏死侵破邻近大静脉,大量结核杆菌进入右心和肺动脉播散至两肺而引起。肉眼可见双肺表面和切面灰黄或灰白色、粟粒大小结节。
(17).简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临床病理联系。
(1)皮肤、黏膜瘀点(斑);(2)脑膜刺激症状;(3)颅内压升高症状;(4)脑脊液变化。
(18).后天梅毒按其病程发展可分为几期?各期梅毒的基本病变是什么?
第一期梅毒:特点是硬性下疳形成。第二期梅毒:特点是皮肤黏膜出现梅毒疹。第三期梅毒:特点为树胶肿形成。
(19).简述患者感染钩体后的病程分期。
(1)败血症期(发病1~3天),钩体入血并产生毒素,形成败血症,而无明显的组织损伤;(2)败血症伴器官损伤期(发病4~10天),毒素作用及微循环障碍导致内脏器官不同程度损伤及轻重不等的出血;(3)恢复期(发病2~3周),患者症状逐渐消失而恢复健康,少数因迟发性变态反应可发生眼或神经系统后遗症。
(20).树胶样肿
树胶样肿又称梅毒瘤。此病变实为细胞介导的迟发变态反应,病灶灰白色,大小不一,镜下才可见到的大小至数厘米不等。该肉芽肿质韧而有弹性,如树胶,故而得名树胶样肿。
(21).机会性感染
机会性感染是条件性病原菌在人体免疫功能损伤、防御功能降低情况下所发生的继发性感染性疾病。
(22).简述早发性先天性梅毒和晚发性先天性梅毒的病理变化。
早发性先天性梅毒系指胎儿或婴幼儿期发病的先天性梅毒。可表现为皮肤黏膜大疱性剥脱性皮炎、梅毒疹,内脏病变表现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动脉内膜炎、间质弥漫性纤维组织增生和发育不良等。晚发性先天性梅毒发生在2岁以上的幼儿,患儿发育不良,智力低下。可引发间质性角膜炎、神经性耳聋及楔形门齿,并在骨膜炎及马鞍鼻等体征。皮肤黏膜病变与成人相似,但不发生下疳。内脏器官可有类似后天性梅毒第三期的改变。
(23).分叶肝
肝脏病变主要形成树胶样肿,肝呈结节性肿大,继而发生纤维化、瘢痕收缩,以致肝呈分叶状,称分叶肝。
(24).简述全身粟粒性结核病的分类。
全身粟粒性结核病包括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1)急性全身性粟粒性结核病是由于结核杆菌大量侵入肺静脉分支,经左心至大循环,播散到全身各器官如肺、脑、脑膜、肝、脾和肾等处,而形成的粟粒性结核。多由原发性肺结核恶化而来。肉眼见各器官内均匀分布大小、形态一致,灰白灰黄色、圆形、界限清楚的结核结节。镜下主要为增生性病变,也可表现为渗出、坏死性病变。胸部X线见双肺散在分布、密度均匀、粟粒大小的阴影。临床上,病情危重,有高热、衰竭、盗汗、烦躁不安等中毒症状。病情危重,若能及时治疗,预后较好。少数患者可死于结核性脑膜炎。(2)慢性全身性粟粒性结核病多由急性期不及时治疗,病程迁延3周以上,或较长时间内结核杆菌少量、多次反复进入血液而形成。病变性质复杂,同时可见增生、坏死及渗出性改变,病灶大小不均一。多见于成人。
(25).论述继发性肺结核病的类型。
(1)局灶型肺结核:是继发性肺结核病的早期病变。影像学检查病灶多位于肺尖下2~4cm处,直径0.5~1cm,一个或多个,右肺多见,境界清楚,有纤维包裹、钙化。镜下以增生性病变为主,中央为干酪样坏死。临床上患者常无自觉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属非活动性肺结核病。若患者免疫力低下时,可发展为浸润性肺结核。(2)浸润型肺结核: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活动性肺结核。多数由局灶型肺结核发展而来。影像学检查可见锁骨下边缘模糊的云絮状阴影。镜下以渗出性病变为主,病灶中央有干酪样坏死,周围有炎症包绕。临床上患者常有低热、疲乏、盗汗、咳嗽和咯血等结核中毒症状。如能早期积极治疗,渗出性病变多于半年左右吸收,增生及坏死性病变可通过纤维化、包裹和钙化而痊愈。若患者免疫力下降或未及时合理治疗,则病变继续恶化,干酪样坏死扩大(浸润进展期),坏死物溶解液化后经支气管排出,形成急性空洞,洞壁坏死层内含大量结核杆菌,随液化坏死物沿支气管播散,引起干酪样肺炎(溶解播散期)。若急性空洞穿破肺膜,可引起自发性气胸;液化坏死物进入胸腔,则形成结核性脓气胸。急性空洞经积极治疗后,通过洞壁肉芽组织增生而逐渐缩小、闭合,最后形成疤痕而愈合;或通过空洞塌陷,形成条索状疤痕而愈合。如果急性空洞经久不愈,则可发展为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3)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是成人慢性肺结核的常见类型。多在浸润型肺结核形成急性空洞的基础上发展而成。(4)干酪样肺炎:由浸润型肺结核恶化进展而来,或由急、慢性空洞内的结核杆菌经支气管播散所致。根据病灶范围分为小叶性和大叶性干酪样肺炎。大体观察见肺叶肿胀变实,切面灰黄,干酪样坏死液化排除后形成急性空洞。镜下见肺泡腔内有大量含巨噬细胞的浆液纤维素性渗出物和广泛干酪样坏死。此型结核病患者病情危重。(5)结核球:亦称结核瘤。镜下为孤立的、界限清楚的有纤维包裹的干酪样坏死灶。结核球多位于肺上叶,直径2~5cm,单个或多个。(6)结核性胸膜炎:按病变性质可分为渗出性和增生性两种。
此题目数据由翰林刷题小程序免费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