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翰林刷题小程序随堂练习 > 正文内容

【成人自考】【中国行政史】【00322】高频考点(54)

(1).与西欧封建社会相比,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具有哪些特点?

(1)君主专制体制的时间长。(2)权力集中的程度高。(3)思想控制方法不同。(4)相对完善的官僚体系

(2).简述唐朝统治者针对尚书省权力过大所采取的调整措施。

一、压抑尚书省地位,使之完全变成奉行机构。1)首先是将宰相议事之所从尚书都省搬出,致使尚书省地位骤降。2)其次是剥夺尚书仆射的决策参与权。3)第三是在尚书省内部进行权力调整,以架空尚书省长官的行政权。二、提高中书、门下两省地位。1)首先是将宰相议事之所迁往门下省,并改称政事堂,后又迁往中书省,此举提高了中书、门下两省的地位。2)其次是扩大了中书、门下两省的职权。

(3).简述抗战胜利后南京政府行政执行所遇到的主要困难。

(1)领导班子不力。(2)系统凌乱。(3)指挥失灵。

(4).简述解放区干部考核和奖惩方面的主要特点。

(1)把对敌斗争的表现作为干部考核和奖惩的主要条件;(2)重视司法干部的考核和奖惩;(3)严厉惩治干部的贪污行为。;

(5).简述工农民主政权行政体制的特点。

(1)采取“议行合一”的管理体制。(2)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3)贯彻精简和效能的原则。

(6).元朝对地方官考核所依据的标准有哪些?

(1)所在地的户口是否增加。(2)皇帝是否开垦。(3)诉讼处理是否公正。(4)治安是否良好。(5)赋税征收是否公平。

(7).简述南京临时政府行政建制的显著特点。

(1)机构的设置比较合理和集中。(2)实行总统垂直领导制。(3)行政各部建制的顺序适应了当时形势的要求。

(8).简述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行政监督的新形式。

(1)国防最高委员会的监督。(2)国民党对行政活动的控制。(3)国民参政会的监督。(4)巡回督导团的监督。(5)法律监督和新闻监督。

(9).简述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民主政权解决行政干部严重不足的措施。

(1)结合民主选举,大量选拔工农积极分子,充实各级基层政权;(2)从军队中抽调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干部战士留在新解放区担任行政干部;(3)通过增设副职,为夺取全国政权储备干部;(4)通过举办各种干部学校和培训班,为新政权培养和造就干部;(5)争取和改造旧政权人员,特别是旧政权中的专业技术人员,以解决新政权建设的需要;(6)吸收党外民主人士参加民主政权,发挥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10).简述战国时期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1)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达到了实观封建君主中央集权的目的。(2)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制,奠定了封建中央集权体制的经济基础。(3)变法运动中,各国先后颁布法律,出现依法治民的倾向。(4)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官僚制。(5)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强化君主专制权力。

(11).简述军机处的工作内容。

(1)参与官员奏折的处理。皇帝批阅奏折后交军机处作进一步处理。(2)撰拟皇帝谕旨,并充当皇帝的决策顾问。(3)参与人事决策。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员的人事任免,军机处有建议权。

(12).简述抗战期间国民政法行政监督的新形式。

(1)国防最高委员会的监督。(2)国民党对行政活动的控制。(3)国民参政会的监督。(4)巡回督导团的监督。(5)法律监督和新闻监督。

(13).简述汉景帝“抑损诸侯,减黜其官”措施的要点。

(1)诸侯王不得享有治权,剥夺了诸侯王在封国内的行政权,仅能享用封地的租税。(2)减损王国官吏的数量和地位,改变了王国与中央在体制上的对等地位。(3)将王国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

(14).简述元朝官员入仕的主要途径。

(1)以出身作为做官资格、勋臣、名门、儒吏等出身均可作为条件。(2)从吏而官,称“吏员出职”。(3)读书做官,有两条途径,即贡授和科举。(4)承荫制度。

(15).与中国奴隶社会相比,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具有哪些特点?

(1)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体制。(2分) (2)神权政治色彩有所淡化。(2分) (3)行政法制逐步建立。(2分)

(16).简述明朝选官制度的主要内容。

(1)荐举。这是洪武年间最主要的入仕方式。(2分) (2)学校。学校也是明初一条重要入仕途径。(2分) (3)科举.明朝科举考试依四书五经命题,按八股文格式取士,实行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制度。(1分) (4)其他选拔途径。承荫制度,即子弟依靠父兄功绩获取做官资格.由吏而官也是一条入仕途径,政府各机构吏官经三次考核(印任职九年)合格后可参加考试,考试合格即获得担任低级官员的资格。(1分)

(17).简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行政执行混乱的原因。

(1)体制混乱,权限不清。(2分) (2)政出多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2分) (3)内阁派系复杂.互相牵制。(1分)(4)内阁更迭频繁,政局动荡。(1分)

(18).简述苏区行政监督的主要形式。

(1)中国共产党的监督. (2)人民群众的监督。 (3)工农检查机关的监督。 (4)主管部门的监督。(5)审计监督。

(19).试述明朝内阁制度与历朝宰相制度的区别。

明朝废除宰相制、实行内阁制后,宰相制度的残余依然存在,出现了许多虽无权相之名却有权相之实的内阁首辅,但从制度上讲,内阁制度和宰相制度有根本的不同。1、从职务设置上看,历朝宰相皆定员定制,明朝大学士却无定员定制。2、从地位上看,宰相是法定的最高行政长官,六部及其他职能机构是其法定的下属机构,明朝内阁却不是法定的最高行政机构,其首脑内阁首辅也不是法定最高行政长官,六部也不是其法定的直接下属,有些阁臣品秩还低于六部尚书。3、从职权上看,历朝宰相拥有法定职权,即决策参与权和行政执行中的指挥权,而明朝大学士包括首辅在内仅充任皇帝个人的顾问和助手,仅有决策参与权,而不具备行政执行中的指挥权,即只尊旨草拟诏旨,而不参与施行,且其权力受制于皇权,随皇帝信任程度的不同而变化,作用和权力忽大忽小,十分不稳定。明朝以内阁制度取代宰相制度,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晚期专制皇权的高度发展。 但是,从性质上看,内阁制与宰相制一样,都是君主专制的工具。

(20).试述“百日维新”期间行政执行所遇到的主要阻力。

(1)最高决策权的二元化。戊戌变法是在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与光绪皇帝为首的维新派之间的激烈斗争中进行的。尽管光绪名义上已是“权归于一”的皇帝,但慈禧太后几十年垂帘听政所形成的最高决策者的地位并没有根本改变,即使在变法期间,光绪还曾十二次到颐和园向慈禧请安问策。由于最高决策权不统一,政令往往前后相左,使下级执行起来无所适从,行政效率自然低下。(2)改革缺乏军事力量的保证。在近代中国,再好的改革措施,没有军事力量的支持,是很难贯彻执行的。而当时清政府的军事大权被慈禧的亲信荣禄所掌握,光绪仅仅依靠几个没有实权的维新派推动改革.显然是难奏其效的。(3)顽固派的顽强抵抗。由于改革触及到顽固派的根本利益,势必引起他们的反抗。慈禧先是迫使光绪将支持改革的大学士翁同解开缺回籍,后是规定新授二品以上官员须向太后谢恩,再后来是怂恿后党官员多方掣肘改革,致使“新政”政令难以落实。(4)地方官员的敷衍塞责。在地方,除湖南巡抚陈宝箴外,其余督抚或借词推诿,或粉饰应付。如两江总督刘坤一、两广总督谭钟瞵,对于皇上的谕旨筹办之事,“无一字复奏”,等到催问时,或借口部文未到,或干脆“置若罔闻”。光绪虽再三申斥,但却不能撤换,因为这些督抚是慈禧太后任用的,所以他们才藐视皇帝,“而不奉维新之令”。

(21).试述中国封建社会行政体制体系中存在的保持政治和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

(1)中国封建社会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官员管理制度。这是中央集权体制得以延续和在遭到破坏后得以再生的组织保证。(2)监察制度的相对完善有利于封建国家肌体的健康。检查制度为维护封建秩序和保证中央政令的执行以及整个封建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在中国封建中央集权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着调节君主专制弊端的机制。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施政程序上有一套尽可能促使皇帝正确决策的制度,如“人主莅权、大臣审权、争臣议权”原则。二是为防止皇权的滥用,中国封建社会还有一些其他的办法。如通过教育提高君主的素质;通过神权来抑制君权;大臣可利用皇帝生前上“尊号”,死后加“谥号”或“庙号”的尊褒贬抑来对皇帝造成心理压力,促使其革新政治;开国皇帝所制定的一些制度对后世君主往往有较大的防微杜渐作用,也可以被用来充当大臣制止皇帝越轨行为的工具。

(22).试述南京临时政府强化行政执行的主要措施及行政执行中的各种阻力。

一、南京临时政府强化行政执行的主要措施有:1)严格办事规程,保证决策的贯彻执行。2)改革文书制度,提高行政效率。主要措施有:1)简化文书种类,统一公文程式。2)规范公文处理程序,加速公文处理。3)革除封建称谓,使用公元纪年。二、南京临时政府强化行政执行时所遇到的阻力有:1)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势力的破坏。因为临时政府的行政决策是要在中国建立和巩固民主共和制度,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这是外国列强和封建势力所不允许的。2)临时政府内部成分复杂,意见极不统一。大总统和各部提出的决策,往往遭到立宪派和旧官僚的阻扰而难以实行。3)“次长内阁”难以有效运作。临时政府成立之初,为“收罗海内名宿”而不问党派和省份,各部总长多为立宪派和旧官僚,同盟会为加强对政府的控制,提出“部长取名,次长取实”的策略,企图由同盟会作次长以掌握各部实权,形成所谓“次长内阁”,但是,身为立宪派和旧官僚的总长并不买账,故意刁难,结果使“次长内阁”根本运作不起来。4)临时政府没有控制地方政权,难以将决策贯彻下去。尤其是县政权几乎被前清旧官吏所把握,根本不听中央政府指挥,致使中央政府的决策成为泡影。

(23).试述秦汉中央政权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方式。

(1)在杂居区,采取郡下设道的方法。道相当于县,其长官秦称道啬夫,西汉称道长。这种道是郡下的一种与县有所不同的特殊行政区域。(2)在南方归附地区,采取虽置郡县和汉人长官,但对归附少数民族首领仍赐侯、王印,保持内部原有统治方式的双轨制管理模式,这是一种高度自治的方法。 (3)对内属迁入边郡的北方步数民族,一方面保留原有的国号和建制,称属国,另一方面,朝廷直接派出官吏加以监督。汉成帝以前实行的是大鸿胪——典属国——属国都尉三级管理制,成帝以后减省为大鸿胪——属国都尉两级管理制。典属国是某个少数民族地区的主管官员,属国都尉则是直接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吏。属国都尉与一般都尉不同,不仅典武职,而且在民政上对属国少数民族头领的统治实行监督,可见,这种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方式属于一种有限度的内部自治方式。 (4)持节领护官这是汉朝对北部叛服无常的少数民族派出的进行羁縻的一类武官,如匈奴中郎将、西域都护、护鸟换校尉、护羌校尉等,这些武官对各少数民族政权只采取武装监护而不干预其内部事务,实行这一制度的前提是中央政府自身实力强大。

(24).试述清朝官员选拔的主要制度。

(1)科举。科举认识清政府选拨、补充官员的重要渠道,也是汉族士大夫走上仕途的最主要途径。清朝科举考试的级别、命题方式、文章格式、各级别功名的名称以及新科进士的授官情况与明朝基本相同。。(2)学校。清朝学校的目的一是备科举,二是为举贡。地方学校生员和国子监共生可分别直接参加乡试和辉石。举贡是各省学政会同地方督抚按期将本地学校中的部分生员送入国子监学习,而实际上只是通过廷试和考职,授予贡生资格,即刻录用为官。(3)荐举和捐纳。清中叶以后,通过举荐和捐纳涌入官场者日益增多,被称为意图出身。捐纳补官始于康熙年间,以后屡废屡兴,成为一大弊政。举荐也十分盛行,雍正帝和乾隆帝均多次下诏群臣举贤荐能,但如举荐不实或被举荐犯罪,举荐人应受连坐处分。(4)世职和荫叙世职和荫叙也是清朝重要的入仕途径,这是封建特权的反映。世职即宗室、王公、外戚和功臣可世袭爵位。荫叙分为三种,积有勋劳的高级官员可荫一人入国子监,取得监生资格后入仕,称恩荫;对死难国事的官员子弟授职,称难荫;对以衰落的名宦世家的子孙授职,称特荫。(5)吏道清朝规定,政府各机构吏员经过5年服务后,可参加考试,考试合格后,即可出任官职,清朝对官吏入仕时任官品级规定甚严,出身时最高职务仅能到正八品。

(25).试述宋朝对监察制度进行改革的主要措施。

宋朝为了适应君主专制集权的需要,对监察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1)台谏趋于合一。宋仿唐制设御史台,御史大夫为虚职,御史中垂行其职。御史台下设台、殿、察三院,但机构规模远较唐朝御史台为小。三院仅负责监察在京机构官员。谏院作为一种独立的机关,始于北宋时期,谏官的职责是对皇帝决策提出批评性意见,以图纠正决策错误。宋朝以前的御史、谏官职责分明,宋朝开始出现台谏合一趋势,谏官可以行使御史的职权。台谏合一使得监察的锋芒集中到百官身上,特别是宰执受到严格监督。(2)赋予合谏官以特权。宰相不得推荐台谏官,台谏官的任免“必由中旨”,台谏官脱离相权的控制,并威慑相权,成为皇帝加强专制权力的工具。皇帝授御史以“风闻弹人”的权力,弹劾不当也不加惩罚。 (3)轻重相制,交叉监督。宋代不仅加强了对各级官吏的监察,也加强了对监察人员本身的监察。御史台一方面有对各级官吏进行监督的权力,另方面又被置于作为其监察对象的行政机关的监察和控制下。 (4)宋代的监察网络密集,适应了强化君主专制集权的需要,但也带来了弊端,表现在很多官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因循苟且,对相权的威慑使决策过程混乱、迟滞。各职能机构的混淆和相互抵牾不利于监察职能的发挥,也使得政府丧失活力。

此题目数据由翰林刷题小程序免费提供

扫描二维码免费使用微信小程序搜题/刷题/查看解析。

版权声明:本文由翰林刷题小程序授权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20230611.cn/post/10097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