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意思表示不自由
2024-11-06民法总论(05553)
论述意思表示不自由
【正确答案】:意思表示不自由包括欺诈和胁迫。
(一)欺诈,指故意欺罔他人,使其陷于错误判断,并基于此错误判断而为意思表示之行为。构成要件:(1)须有欺诈之故意。(2)须有欺诈行为。(3)须被欺诈人因受欺诈而陷于错误判断。(4)须被欺诈人基于错误判断而为意思表示。法律效力:(1)欺诈人为当事人之一方,表意人得撤销其意思表示。(2)欺诈人非当事人之一方,在无相对人之意思表示,表意人得撤销其意思表示,在有相对人之意思表示,则仅以相对人明知或应知其受欺诈为限,表意人得撤销其意思表示。(3)因欺诈而撤销意思表示,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二)胁迫,指以不法加害威胁他人,使其产生恐惧心理,并基于该恐惧心理而为意思表示之行为。构成要件:(1)须有胁迫之故意。(2)须有胁迫行为,即以加害威胁被胁迫人。(3)须其胁迫为非法。(4)须被胁迫人因受胁迫而生恐惧心理。(5)须被胁迫人基于恐惧心理而为意思表示。法律效力: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胁迫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正确答案】:意思表示不自由包括欺诈和胁迫。
(一)欺诈,指故意欺罔他人,使其陷于错误判断,并基于此错误判断而为意思表示之行为。构成要件:(1)须有欺诈之故意。(2)须有欺诈行为。(3)须被欺诈人因受欺诈而陷于错误判断。(4)须被欺诈人基于错误判断而为意思表示。法律效力:(1)欺诈人为当事人之一方,表意人得撤销其意思表示。(2)欺诈人非当事人之一方,在无相对人之意思表示,表意人得撤销其意思表示,在有相对人之意思表示,则仅以相对人明知或应知其受欺诈为限,表意人得撤销其意思表示。(3)因欺诈而撤销意思表示,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二)胁迫,指以不法加害威胁他人,使其产生恐惧心理,并基于该恐惧心理而为意思表示之行为。构成要件:(1)须有胁迫之故意。(2)须有胁迫行为,即以加害威胁被胁迫人。(3)须其胁迫为非法。(4)须被胁迫人因受胁迫而生恐惧心理。(5)须被胁迫人基于恐惧心理而为意思表示。法律效力: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胁迫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