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翰林刷题小程序随堂练习 > 正文内容

【成人自考】【社会心理学(一)】【00266-js】高频考点(10)

(1).简述产生社会抑制的心理原因

(1)在群体状态下,个体的努力通常是不记名的,群体中的个人成了一个个不负责任的自由骑士;(2)群体中的成员认为他人可能会偷懒,根据公平理论,他们也开始偷懒;(3)个体在群体环境中工作时,积极性和动机可能都不如单独工作时强烈。P150

(2).试述影响人际关系发展的因素

1.物理距离:是最具有决定性的选择因素。2.体态吸引力:在从没有接触到单相识阶段,以及从单相识到表面性接触,起着主要的影响作用。3.互惠:加强彼此的喜欢、促进人际关系进一步发展。P146

(3).简述人关系发展的阶段

1.单相识阶段:人际关系只包含交际双方微乎其微的接触,始终只有一方对另一方的了解,没有任何实际交往,我们的社会性关系大多属于这种类型。2.表面性接触阶段:包含着一定程度的实际交往的人际关系绝大多数处于人际关系第二级水平。3.亲密阶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只称第三级水平的人际关系为人际关系。P144-145

(4).简述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1.能力。一个人能力越高、越完善就越是受欢迎。2.漂亮。喜欢对方的程度和对方的外貌直接相关,外貌越好越受欢迎。3.报酬。4.相似。“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言简意赅地表明了人际吸引中的相似性的作用。5.互补。当交往双方的需要和满足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双方之间喜爱程度也会增加。6.邻近与熟悉。P138-143

(5).简述人际沟通中障碍产生的原因

(1)干扰。信息传递容易受到干扰,在中间媒介过多的情况下,容易导致信息的失真;(2)过滤。信息接收者对传送的信息进行选择、做出判断,他们常常接受那些与自己的信息相符合的内容,舍弃那些相违背的东西;(3)文化、社会心理上的差异。P137-138

(6).简述非语言符号系统的形式

(1)视-动符号系统。如手势、面部表情、体态变化。(2)时-空组织系统。准时到达预定的地方会面能表示尊重、礼貌,面对面谈话有助于产生亲密感。(3)目光接触系统。在交往中视线接触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眼睛被认为是最明确的感情表达方式。(4)辅助语言系统。音质、音幅、声调及言语中的停顿、速度快慢等都能强化信息的语义分量。P137

(7).试述人际交往的形式

1.正式交往和非正式交往。正式交往是指通过组织机构明文规定的渠道而进行;非正式交往是指正式交往渠道以外的信息交流和意见沟通。2.单向交往和双向交往。单向交往指交往的一方只发出信息,另一方只接受信息,无反馈系统;双向交往指信息有反馈,双方易保持和谐的气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信息接受者的自信心。3.直接交往和间接交往。直接交往是不通过任何中间环节、面对面的交往;间接交往需经过某些中间环节才能实现。4.口头交往和书面交往。口头交往迅速、灵活,能随机应变,有反馈,适用性强,但受时空条件、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自身条件的限制;书面交往不受时空的限制,具有准确性和权威性,便于保存、查对。5.按照交往主体的性质分为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往。6.按信息传递的方向分为上行、平行、下行交往。7.按人际交往所使用的符号系统分为语言、非语言交往。P132-134

(8).简述影响人类社会性的因素

1.本能;2.内在决定因素;3.学习;4.需要的满足。P128-129

(9).简述紧急事件的特点

(1)突然或出乎意料地发生;(2)当事人可能受到伤害或已经受到伤害;(3)随着时间的延续,情况越来越严重和危险;(4)没有其他人可以帮助当事人;(5)旁观者有能力给予当事人帮助。P123

(10).简述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1)利他者因素:性别、年龄、人格特征、助人者的心境、内疚往往会导致赎罪;(2)被帮助者特征:性别、年龄、魅力和人品;(3)环境因素:社会文化、家庭中的社会化和榜样作用、自然环境、他人利他行为的示范作用;(4)旁观者效应。P119-122

(11).简述紧急情境下与非紧急情境下利他行为的特点

1.紧急情境:有伤害生命与财产的威胁;不寻常的、少见的情境,人们缺乏经验;情境特殊如失足落水、触电等,需要用特殊手段去帮助别人;不能预见到的,措手不及的;引起生理上的应激状态。2.非紧急情境:并无危害生命财产的威胁存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普通事例;情境中有明确的线索与信息,知道有人需要帮助;帮助他人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P111-112

(12).简述利他行为的特征

1.以帮助他人为目的;2.不期望物质或精神的回报;3.自愿的;4.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P111

(13).简述不期望报答的利他行为的两种含义

(1)利他主义的行为,以助人为行为的目的,即“我为人人”;(2)报答性行为,因曾受人帮助而认为自己应该帮助人,即因为“人人为我”,所以我要帮助他人。P111

(14).试述侵犯的消除与控制方式

1.宣泄。该概念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提出;2.用社会规范制约侵犯。社会增加对侵犯行为处罚的强度可以实现侵犯行为的外部控制;3.好榜样的作用。非侵犯性榜样会降低人们的侵犯性倾向;4.移情。P105-108

(15).简述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1.挫折挑动:身体遭受疼痛刺激以及语言的辱骂;气温的暂时性变化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受他人侵犯;拥挤。2.侵犯线索的引发:第三者的挑动;身边的武器;他人的侵犯行为。3.酒精。(4)个人因素:性别和认知水平方面。P101-105

(16).简述侵犯的理论解释

(1)本能论。威廉•詹姆斯认为侵犯是我们从祖先那遗传而来的本能;(2)社会学习论。代表人物班杜拉及其追随者认为侵犯是社会习得的结果;(3)挫折—侵犯论。多拉德指出人的侵犯行为是因为遭受挫折而引起的。P96-100

(17).简述侵犯行为的特点

(1)侵犯是有意图的行为。一个人有意识、有目的地去伤害他人,这个人的行为就是侵犯行为;(2)侵犯是外显的行为。侵犯不是感情、动机、态度等内在心理状态,而是外部表现出来的行为;(3)侵犯是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侵犯行为总是怀有敌意的,伤害他人的身体健康,直接施以暴力,伤害他人的心理,造成他人心理上的痛苦。P92-93

(18).试述总加量表法的测量方法与步骤

(1)设计测量态度的问题;(2)被测量者的自我评定;(3)整理结果。P88

(19).简述转变个人态度的主要方法

1.说服宣传。说服宣传可以通过面对面交谈、参观访问、看电视或电影等方式来改变人们的偏见及某些观念,从而改变其态度;2.积极参加活动。说服宣传的持否定态度的人转变效果更大;3.强迫接触。增加个体与态度对象的了解,促进态度的改变;4.群体规定。对于起码的、基本的准则,群体规定是必要的、有效的。P82-84

(20).简述引起失调的原因

(1)威慑不足;(2)诱因不足;(3)公开观点;(4)引起与态度相反的结果;(5)自由选择。P81

(21).简述解除失调的方法

(1)第一种:改变某一认知元素,使之与其他认知元素趋于协调。(2)增加新的认知元素,改变认知不协调的状况。(3)强调某一认知元素的重要性。P80

(22).简述凯尔曼的态度形成三阶段论

(1)服从。人们为了获得物质与精神的报酬或避免惩罚而采取的表面上的行为称为服从;(2)同化。人们不是被迫而是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的要求相一致;(3)内化。这是人们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而彻底地转变自己的态度,人们把这些新观点与新思想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之内。P76-77

(23).简述印象形成的加工模式

(1)认知加工模式:累加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2)首因效应;(3)近因效应;(4)个人好恶的估价;(5)信息的先后顺序对印象形成的影响;(6)消极否定的信息对印象形成的影响。P49-55

(24).简述物-我知觉分化

物-我知觉分化:①物-我感觉分化。新生儿在吸手指等感觉活动中出现物-我知觉分化,婴儿出现主体(自我)感觉。②1岁末时幼儿开始能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别开来,在感觉上对自己的动作与动作对象或结果产生分化。③幼儿开始能将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区分开来,出现最初的随意动作。P41

(25).简述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形成

(1)物-我知觉分化:①物-我感觉分化。新生儿在吸手指等感觉活动中出现物-我知觉分化,婴儿出现主体(自我)感觉。②1岁末时幼儿开始能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别开来,在感觉上对自己的动作与动作对象或结果产生分化。③幼儿开始能将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区分开来,出现最初的随意动作。(2)人-我知觉分化:①对人微笑。3个月的婴儿开始出现对他人的微笑,这是一种最初的人际相互作用反应。②从形象上区分他人和自己;(3)有关自我词的掌握:①1岁开始幼儿开始能将自己同表示自己的词语(名字)联系起来。②2岁末幼儿开始能使用物主代词“我的”,直到最后能使用人称代词“我”。P41-42

此题目数据由翰林刷题小程序免费提供

扫描二维码免费使用微信小程序搜题/刷题/查看解析。

版权声明:本文由翰林刷题小程序授权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20230611.cn/post/10022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