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自考】【消费经济学】【00183】高频考点(34)
(1).简述提高消费服务社会化程度所需要的条件。
消费服务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取决于以下三个方面的条件:(1)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收入水平提高是消费服务社会化程度提高的前提条件。从诮费者的个人选择来看,低收入水平对消费服务的商品化有一种制约作用。消费服务由个人提供变为社会提供(使消费品服务)的附加值提高,从而价格提高,而这个价格的组成除了消费资料的价格、劳务的价格以外,还包括劳务提供者赚取的利润。(2)时间的价值。时间价值的高低会影响消费者对消费服务提供方式的选择,进而影响消费服务社会化的程度。时间的价值高低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工资水平的高低直接相关。(3)社会服务行业的发展状况。社会服务行业的发展是消费服务社会化程度提高的物质基础。
(2).简述消费服务社会化包含的服务活动。
消费过程中的服.务活动,是实现正常的消费活动所必需的,它大致包括以下内容:(1)消费过程之前的加工、制作、整理等服务活动。(2)消费过程之中所需要的服务活动。(3)与家庭的繁衍功能有关的服务活动。消费服务社会化的过程,也就是消费过程中的个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他人劳动)的过程。
(3).简述家庭消费方式长时期作为主导方式而存在的原因。
在家庭范围内实现的个人消费(或者以家庭的方式实现的消费)是现阶段消费的主导方式,并且将在很长的时期内作为主导方式而存在,其原因在于:(1)家庭是人类生存繁衍的基本单位,因而是社会的基本消费单位。这是家庭存在的基本原因,也是家庭作为主导消费方式的主要原因。归根到底家庭对每个人来讲是一种基本需要。(2)家庭成员基于血缘关系而产生的某种需要,只能通过家庭内部的消费来满足。(3)消费者的需求因多种因素(如个人收入、个人兴趣、爱好、习惯等)的影响而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消费实现的范围越大,这种差异性越不能充分体现,因而消费需求的充分满足应当是在较小范围内实现的。
(4).为什么说增加闲暇时间,发展假日经济为启动内需的有效途径?
增加闲暇时间、发展假日经济不失为启动消费需求的有效途径之一。(1)它可以变消费者的潜在消费为现实消费。消费活动的实’现,除了需要消费者具备一定的经济条件外,赖以实施消费的时间也是不可短缺的,增加闲暇时间无疑为那些有经济条件但没有闲暇的消费者解决了矛盾,从而刺激了消费需求。(2)闲暇消费培植出了更多的消费热点,从而增力口了消费需求,并由此带动更多相关产业的发展。更多的时间必然增加居民在旅游、娱乐、精神文化、饮食及其他方面的消费支出,从而带动我国的旅游业、商业、饮食业、娱乐业、教育、精神文化市场的发展,并由此带动交通运输、通讯、金融、保险等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旅游业,它所创造的就业机会及国民收入的乘数效应很强,对国民经济的发展的拉动效应很可观,会带动零售业、交通运输业、制造业的发展。我国自1999年国庆节实行新的放假制度以来,连续三个节日,旅游、餐饮和零售业都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局面。闲暇时间和闲暇消费(在闲暇时间内进行的有支付能力的消费)是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标志。
(5).简述公共消费存在的必要性。
公共消费作为一种消费方式,其存在的必要性在于:(1)公共消费的存在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共同需要。人们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自然性、生理性的需要,又有社会性的需要。前者主要表现为个体需要的差异,因而适宜于在较小的范围内通过消费活动来满足;后者则在很多方面表现为个体需要的共性,即人们的共同需要,适宜于在较大的范围内通过消费活动来满足。(2)从某些消费资料的特性来看,只有通过公共消费活动,才能获得比较高的规模经济效益。(3)公共消费也是基本消费方式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消费的比重之所以会有所提高,其原因在于人们需要结构的变化。
(6).简述消费服务社会化的意义。
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消费服务的社会化所具有的意义表现为:(1)消费服务的社会化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2)消费服务的社会化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消费规模效益。(3)消费服务的社会化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发展和劳动力就业的增加。
(7).简述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必要性。
消费的分散性;消费信息的缺乏;消费决策的可诱导性;消费者的小额购买造成其索赔的不经济;消费风险的存在;负的外部性存在。
(8).简述消费者权益的内涵。
概括起来讲,消费者权益的内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消费者购买力的实现。在等价交换前提下,消费者对商品和劳务的货币支付能力能够顺利地实现,是消费者权益的重要体现。(2)消费者需求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但在商品经济社会,通过商品和劳务的购买而实现消费需求,是其需求满足的主要方面。
(9).简述制约消费者权益的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与消费者权益。(2)制约消费者权益的法律因素。(3)市场管理状况与消费者权益。(4)消费者自身的因素。
(10).结合消费的特点,论述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必要性。
消费者权益保护之所以必要,是由消费的一些特点所决定的。(1)消费的分散性。消费者在与生产者、经营者发生经济关系时,由于是分散的个体,相对处于不利的地位。(2)消费者信息的缺乏。消费者在市场上相对于生产者和经营者而言,对商品信息(商品本身的知识)和市场信息(市场供求状况、竞争状况、市场价值水平等)的了解是不充分的。信息的不对称也使消费者在商品买卖中处于不利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商品越丰富,社会信息传播手段越先进,这种信息的不对称状况会有所改善,但不会完全消除,这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特点来决定的。(3)消费决策的可诱导性。消费者的需求是有弹性的。随着消费者可自由支配收入的提高,需求的弹性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消费者的收入支出投向、需求的满足方式及满足需求的具体商品品牌选择,都在很大程度上受企业营销活动的诱导。由于企业的营销活动在相当程度上影响消费者的决策,从而使消费者对不正当的企业行为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处于相对不利地位。(4)消费者的小额购买造成其索赔的不经济。消费者的日常消费大多具有数量少、金额小的特点。因此,当其权益受到损害时,进行投诉所花费的金钱和时间与其损失额相比往往不合算,从而大大限制了消费者索赔权这一保护自身利益的有力武器的使用。(5)消费风险的存在。风险即由不确定性而带来的损失。消费者在消费品(及服务)的购买和消费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也会面临很多风险,比如未来市场供求状况的不确定、价格的不确定、商品品质的不确定等等。市场上信息的不对称,消费者对有关商品(服务)信息的缺乏,会加消费的风险。(6)负的外部性的存在。所谓负的外部性,是指未被市场交易包括在内的额外成本,负的外部性的存在将影响到作为整体的消费者的利益,因而需要借助于市场以外的力量来消除其负面影响,从而保护消费者利益。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使得社会对消费者的保护成为必要。
(11).试论述消费者保护体系对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具体体现。
(1)社会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社会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体现在以下方面:①法制的健全。包括涉及消费者权益保障的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执法队伍的建设以及社会公众法制观念的加强。有关消费者权益保障的法律体系大致包括如下内容:A.对消费者权益的确认;B.对市场交易的管理;C.对商品的管理;D.对商品价格及促销的管理。②政府的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于维护市场竞争秩序负有责任。政府在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中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政府部门加强对市场的监督,以及在某些突发事件中采用行政手段对消费者权益进行保护;促进消费者保护组织的建立,特别是在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消费者运动尚未形成一定规模的情况下,由政府出面组织建立消费者组织,是对消费者权益进行保护的重要方面;此外,政府有关部门还可以通过为消费者提供各种服务,有效地保障消费者权益。③社会公众的力量。A.压力集团的作用。压力集团是为影响政府和舆论而组织的集团。这些集团通过疏导政府官员,对企业施加压力,使消费者、社会某些群体(比如妇女、儿童、少数民族)的利益和社会的利益得到维护。B.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大众传播媒介以其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面大的特点,通过舆论监督,在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中发挥特有的作角。(2)消费者权益的自我保护。消费者的自我保护,一方面体现在消费者个体通过加强权益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增加消费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可以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另一方面体现为消费者利用消费者组织,进行自身权益的保护。
(12).简述在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下消费者权益的实现程度。
在卖方市场中,生产者在商品交换中占主导地位,消费者则处于不利的地位。在卖方市场的条件下,对消费者权益的损害主要来自两个方面:(1)市场本身的商品短缺,使消费者的权利得不到保障,相应的利益不能实现。现实中的实际情况是,在多数经济不发达、市场长期短缺的国家,甚至没有经过法律确认的消费者权益保障。(2)卖方市场中的企业行为,使消费者的某些权利不能得到保障。在买方市场中,由于市场商品的丰富,消费者有了更大的选择权,而卖主为争夺顾客而进行的激烈竞争,使消费者在买卖中处于有利的地位,生产者处于不利的地位,从而使消费者的权益能够得到更好的实现(消费者权益的保障并不会损害生产者的权益,这一点,后面将有所说明)。因此,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一方面,由于市场商品的极大丰富,使消费者的货币购买力能够更充分、自由地实现.消费者的需求能够得到更好的满足;另一方面,由于工商企业的争夺市场而迎合消费者的需要,为消费者的购物、消费提供更多的便利,消费者的权利也就能够得到更好的保障。.
(13).简述消费者自身的因素对消费者权益保障的影响。
消费者自身存在的某些弱点,为损害消费者权益事件的发生提供了可能性。消费者自身的因素主要包括:(1)消费者的权益观念及自我保护意识淡薄。(2)消费者的某些心理因素往往容易造成自身权益的损害。(3)消费者某些消费知识的缺乏。
(14).试论述如何正确认识改革前后对消费者权益的保障。
首先,改革前后消费者权益的保障程度应从总体上进行评价。从总体上看,改革后市场商品的丰富,限制消费者选择的各种人为的和经济的因素的减少,企业之间竞争的开展及企业经营观念和经营作风的转变,都使消费者的权益较改革前得到更好的重视和保改革前市场短缺对消费者选择的限制属于无形损害。消费者在缺乏权益意识的情况下,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作为消费者应当享有的权益及权益受到的损害;国家也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对消费者权益进行确认和保护。改革后,消费者权益受到的损害更多的是有形损害(比如因产品质量问题而给消费者人身或精神上造成的伤害),消费者更容易感觉到。其次,对商品的质量问题也应作具体的分析。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者不仅开始注意商品的品牌,而且对商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使得质量问题显得很突出。商品经济发展初期,微观市场主体的盈利性动机增强,很多个体、私营的小生产者正处于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成为其进行资本积累的捷径。市场管理方法和手段的落后也为其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可以预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的更加激烈,以不正当的竞争手段牟取暴利的厂商行为将被以正当手段公开竞争的厂商行为所代替,消费者的权益与将得到更有效的保护。
(15).简述社会保障制度对储蓄的影响。
社会保障计划是一种税收计划而不是储蓄账户。它通过对当前的工人征税(T)来筹集资金,政府支付给现在退休人员的钱必须来自于这笔资金。(1)现收现付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会影响人们退休前后的消费数量。(2)社会保障制度将排挤私人储蓄。
(16).简述关于遗产储蓄的实际重要性。
关于遗产储蓄的实际重要性,在经济学家中有一些争论。除了为孩子的高等教育筹集资金(为此父母们常常出资很大)之外,大多数父母并不给孩子留下很多钱。不过也有一些富人为孩子们留下巨额资金。富人储蓄相当大的数量,常常大于其退休生活的需要。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在总量上,少数相对富有的人的遗产储蓄要大于多数较穷的人们的生命周期储蓄。这对于政府制定政策很有意义:如果遗产动机比原来想象得更重要,为了有效起见,旨在刺激储蓄的政府政策也应当注意遗产储蓄。
(17).简述消费观念对储蓄的影响。
(1)“及时行乐”的消费观念使人们减少储蓄。(2)“克勤克俭”的消费观念使人们增加储蓄。总之,消费观念对储蓄的影响是通过一种内在的方式发挥作用。
(18).简述资本市场对储蓄的影响。
(1)若存、贷款利率相同,那么资本市场不会对储蓄产生太大影响。(2)当存、贷款利率相差很大时,人们很少储蓄。(3)当存、贷款利率相差减小时,人们倾向于减少储蓄,增加消费。
(19).假设某人从20岁开始工作且计划工作到60岁,该人将在80岁时去世。因此工作时间M为40年(60一20),生活年数N为60年(80一20)(这里假定该人20岁之前的生命开支由其父母为其支付,不由自己支付)。每年劳动收入y为30000元,那么,他的终身收入多少,年均消费多少、年均储蓄多少?
解:终身收入=y×M=30000×40=1200000(元) 该人在他的工作时期内将得到总计1200000元的收入,由于他计划在整个生命时期内均匀地消费这些钱,因而: 年均消费C=M/ N×y =40/ 60×30000 =2/3×30000 =20 000(元) 年均储蓄s=(N-M)/N×y =(60-40)/60×30000 =1/3×30 000 =10000(元)
(20).简述利率变化对储蓄的影响。
利率变化通过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对储蓄产生影响,并且最终的结果取决于两者的对比关系:(1)利率变化产生的替代效应。当利率上升时,相对于年轻时的消费而言,年老时消费的成本低了。因此替代效应使小王年老时消费得更多,而年轻时消费更少。也就是替代效应使小王储蓄更多。(2)利率变化产生的收入效应。当利率上升时,小王移动到更高的无差异曲线,他现在的状况比以前变好了。只要两个时期的消费品都是正常物品,小王就会倾向于利用这种福利的增加在两个时期享受更多的消费。也就是收入效应使小王储蓄减少。(3)利率对储蓄的最终影响既取决于收入效应又取决于替代效应如果高利率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小王储蓄增加;如果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小王储蓄减少。因此消费者选择理论说明利率提高既可能鼓励储蓄,也可能抑制储蓄。
(21).简述遗产动机和谨慎动机对储蓄的影响。
遗产动机对储蓄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1)遗产动机越大,人们在有能力的工作年间进行的储蓄就越多;(2)遗产动机越小,人们工作年间增加的储蓄就越少。可见谨慎动机的大小与储蓄的多少是同方向变动的。谨慎动机越大,储蓄得越多;谨慎动机越小,储蓄得越少。
(22).简述生命周期储蓄的基本含义。
退休是储蓄最重要的动机之一。这个动机常被称为生命周期储蓄,是储蓄的基本动机。生命周期储蓄理论认为,个人是在比工作年数更长的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储蓄和消费行为的,人们以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实现消费的最佳配置为目标,把储蓄看成是为年老时的消费所做的准备。
(23).试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及其对储蓄可能产生的影响。
(1)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概况。1978年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已严重不适应新的形势。中央和地方及各企事业单位都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主要从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等方面入手。城市职工养老保险,改变国家统包的做法,代之以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三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1993年我国基本完善了待业(失业)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渠道有三:一是企业按照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缴纳失业保险费;二是失业保险金存入银行后,按居民储蓄存款利率计算,所以利息纳入失业保险基金;三是财政补贴。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一是建立医疗保险基金,该基金由社会保险机构根据“以支定收,留有储蓄”原则筹集,国家、单位、个人三方负担。二是职工看病,个人要自负一定比例的医疗费。三是公费医疗单位都应实行定点医痛和医疗保险服务合同制度。四是建立专门医疗保险机构进行统一管理,建立完善的监督、审查、约束机制。五要搞好医疗保险立法。建立一个全新的社会保险制度需要几代人的努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必将进一步巩固和完善。(2)社会保障制度使消费者的消费和储蓄行为表现出短期化的特征。日益完善的非市场化的社会保障制度,造成居民的无风险预期,从而影响居民的消费储蓄决策。人们将更多的现钱用于现期消费。在储蓄中,储蓄的主要动机不是养老或就业保障,而是中短期的延期消费(如“购买耐用消费品”、“供养子女”等)。在无风险预期下,消费者的消费和储蓄行为表现出短期化的特征。
(24).试述收入水平提高对储蓄的影响。
(1)收入水平的增加会促使储蓄的增加。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百姓手中的钱不外乎三个去向:储蓄、投资、消费。在人们收入水平提高的前提下,如果储蓄、投资、消费的比例保持不变,三者均会有一定程度的增长。而目前,由于国家为百姓提供的投资消费渠道不很畅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储蓄的增加。(2)投资渠道狭窄单一,从反面促使人们储蓄的增加。由于我国的工业生产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传统工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而高技术产业风险大,资金需求量大,国家相关的政策措施不够完善,使居民选择合适的投资项目具有相当的难度,因此,人们还是将更多的资金用于储蓄。(3)过高的消费门槛客观上增强了人们的储蓄倾向。居民投资渠道狭窄,投资形式单一,而在消费结构升级时又受损于过高的消费门槛。近几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重心已由吃、穿、用明显地转向住和行,由千元级消费转向万元级消费。但福利分房制度的滞后影响、商品房售价过高、轿车税费繁多、信贷制度不完善、交通成本昂贵等等,都极大地压制了居民的消费愿望和消费行为,客观上增强了人们持币待购和储蓄倾向。(4)居民储蓄率及储蓄余额的变化从客观上证实了收入对储蓄的促进作用。
(25).简述我国长期以来高储蓄的原因。
收入水平提高的影响;实际正利率的影响;风险预期增加的影响;东亚文化背景的影响。
此题目数据由翰林刷题小程序免费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