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内隐社会认知
谈谈内隐社会认知
20世纪70、80年代,内隐社会认知研究开始出现并得到发展。内隐社会认知是指人对各种刺激的内隐加工过程,即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行为者不
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已潜在地对行为者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它的研究主要包括三方面:内隐态度、内隐自尊及内隐刻板印象等。(1)内隐态度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格林沃尔德和伯那基提出了内隐性社会认知,并提出了一种关于态度的新概念——内隐态度,即过去经验和已有态度积淀下来的一种无意识痕迹,它潜在地影响个体对社会客体的情感、认识和行为。A. 内隐态度的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内容:a. 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带有自动激活和不被觉察的特征,因此它很自然地被纳入内隐态度的范围。无意识在晕轮效应中的作用,可以解释为什么个体在评价社会对象的特征B(如能力)时,会自动地受到关于其无关特征A(如外貌)的评价的影响。并且个体多半还没有感觉到这种影响,或者甚至也不想承认这种影响。b.纯粹接触效应
个体对特定事物的接触频率与喜爱程度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即纯粹接触效应。近期多项研究表明:纯粹接触效应也是一种内隐态度效应。重复呈现的刺激(人或物)增强了被试的知觉流畅性(即再现时辨认更容易),于是被试在无意识中产生了对该刺激的喜爱,即不知不觉地对对象产生了正面评价B. 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的关系
关于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的关系,存有争论。格林沃尔德等人认为人们只有一种态度,即内隐态度,外显测量获得的是迫于社会期许所作出的虚假反应。而威尔逊等人则认为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可以共存,他们据此提出了双重态度模型。该模型认为人们对于同一态度客体能同时存在两种态度,一种是能被人们所意识到、所承认的外显态度,另一种则是无意识的、自动激活的内隐态度。当态度发生改变时,人们由旧的态度改变到新的态度,但是旧的态度仍然留存于人们的记忆中潜在地影响着人们的认识和行为,这就导致了 “双重态度”。(2) 内隐自尊
内隐自尊是格林沃尔德等人提出的内隐社会认知概念中的另一个主要内容,是指对同自我相关或不相关联的事物做出评价时,通过内省而不能确认的一种自我态度效应,并且效应的方向通常是:当事物与自我建立了联系,个体就会对这些事物产生积极的评价。格林沃尔德和伯那基对这些支持内隐自尊效应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归为三大类:实验性的内隐自尊效应,自然形成的内隐自尊效应,次级内隐自尊效应A. 实验性内隐自尊
实验性内隐自尊,是通过实验操控建立起自我和某些事物的联系,并由此产生了对这些事物的积极评价的效应,其中又包含三类:a. 说服中的角色扮演,指由角色扮演所导致的某种偏好倾向;b. 单纯所有权,指个体对于自己直接或间接拥有的物体给予积极评价的倾向;c. 小群体效应,指对群体内个体的评价高于群体外相应人员的评价的倾向。B. 自然形成的内隐自尊效应
自然形成的内隐自尊,是自然环境重形成的自我和某些事物的联系,并由此产生了对这些事物的积极评价效应,也包含三类:a.相似性吸引,指当某个人拥有同自己相似的观点时,这个人会对个体产生一种吸引力;b.认知性的说服反应,指在说服中,新观点同个人已有的观点之间的一致性程度越高,就越容易被接受;c.决策后效应,指个体对自己曾选择过的事物会给与较高评价的倾向。C. 次级内隐自尊效应
次级内隐自尊效应意指个体作出的判断通常是与个体的自尊密切相联的,都有维护和促进自尊的功能,但是,个体本身对此并没有明确的意识。较为常见的次级内隐自尊效应有:a. 判断中的肯定自我倾向,指人们在对事件的结果进行归因时的一种倾向,即对不理想的结果从外部寻找原因后,而对理想的结果则大胆承担责任,很多时候人们还会重构自己的记忆,以维护自己的积极的形象;b.内隐攀附和疏离,指对于有吸引力的人进行攀附,而疏远无吸引力的人的现象;c. 转移的自尊,同互惠和迎合效应相类似,都涉及相互交换礼物、好感和称赞。转移的自尊开始于接受称赞,但不同于互惠互换现象,与刚开始时接受的称赞无关。(3)内隐刻板印象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刻板印象中也含有无意识的成分。这些成分就构成了内隐刻板印象,在一定程度上,内隐刻板印象是调节着某个社会范畴所具有的属性中无法内省辨认(或不能准确辨认)的过去经验的痕迹。目前,许多研究都已证明内隐刻板印象是存在的,并且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内隐种族刻板印象、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等方面。A. 内隐种族刻板印象
盖特纳及其同事在实验中,给被试呈现若干对字母串,当两个都是单词时回答“是”,非单词对则回答“否”。结果发现:白人被试对“白人-积极”单词对比对“黑人-积极”单词对的反应快。但是这种差异在消极特质的判断中并未出现。盖特纳将这种效应解释为反种族主义。格林沃尔德等也曾采用内隐联想测验,对内隐种族刻板印象进行过研究。结果再次表明美国白人倾向于将积极性评价和白人连在一起,而对黑人则多施以消极性评价。B. 内隐性别刻板印象
雅各比等人曾经进行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发现了“一夜成名”的效应。实验中,被试首先阅读包含名人与普通人姓名的一个花名册。24 小时后,在旧的名单上加入一些新的人名,其中即包含名人也包含普通人的名字,然后要求判断“这个人是名人吗?”。实验结果发现,对旧的普通姓名要比新普通姓名的记忆具有更高的错报率。研究者认为这是因为被试把对普通姓名的熟悉性错误地归因于名望,因此产生了普通姓名“一夜成名”的效应。在此基础上,伯那基和格林沃尔德将姓名又作了男女区分,结果发现,男性的击中率要高于女性;先期呈现的普通姓名错报率要高于新的普通姓名;并且旧的男性姓名的错报率高于女性。用信号检测论分析表明,对新的男性姓名的名望变量的鉴别力(d’)要高于其他任何范畴。而对名望判断的标准是旧的低于新的、男性低于女性。这就证明了名望判断中的内隐性别刻板印象,人们内隐地认为男性的成就要比女性高,因此对男性名人的判断标准要比女性宽松。C. 内隐攻击性刻板印象
社会认知心理学研究证明,外显社会认知中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其中一项较稳定的性别特征是男性比女性更具有攻击性。徐大真和杨治良采用不同性别人物在攻击与被攻击行为中相互作用的图片为实验材料,研究内隐社会认知中的性别差异,结果发现,内隐社会认知中不存在性别差异。表现在被试对认知材料中的性别差异与攻击、被攻击形象反应不敏感。外显态度中同情弱者,或女性柔弱的形象,在内隐社会认知中无论箭头指向攻击者或指向被攻击者,两性明显的偏好攻击者,不管被攻击者是男性或女性。证明男性在本质上更具攻击性一面的理论是值得怀疑的,女性对攻击者的偏好显著高于对被攻击者的偏好,反映了女性亦具有攻击性本能的一面。
希金等人证实,在一个场合中呈现的特质-范畴信息可以影响另一个无关场合中对模糊靶子的判断。伯那基等人利用希金等人的程序变式,将之拓展到内隐刻板化的观念上来。基于男性与攻击性相联系、女性与依赖性相联系的文献所证实的刻板印象,他们探究了激活这两个特质之一是否会对女性或男性靶子的判断产生不同的影响。其预期是:所激活的特质可能仅对与之具有刻板印象适宜性的范畴(男性或女性)产生影响,进而证实刻板印象的内隐运作。在依赖性实验中,呈现描述女性靶子行为启动刺激的被试要比呈现中性启动刺激后对同一靶子的评定更趋向于依赖性。而在攻击性实验中,呈现描述男性靶子行为启动刺激的被试要比呈现中性启动刺激后对同一靶子的评定更趋向于攻击性。在判断女性靶子时,相同的攻击性启动刺激呈现却并不影响判断。第三个实验重复了对依赖性评定的这种模式(如呈现依赖性要比中性启动刺激对女性会产生更加极端的判断,但是对男性靶子却不存在这样的差异),并且还发现这样的判断与对启动刺激的外显记忆没有关系。
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相信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吸引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参与,其研究也必将达到更高的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