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小学)】【教育学-第二章 小学教育】课本练习题
(1).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 )。
A.基础性、强制性、义务性正确答案C
B.普及性、强制性、义务性
C.普及性、强制性、基础性
D.基础性、普及性、义务性
(2).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
A.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正确答案A
B.《义务教育法》
C.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
D.西方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
(3).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 )。
A.面向全体学生正确答案D
B.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C.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D.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我国的小学最早出现于( )。
A.殷、周时期正确答案A
B.秦代
C.唐代
D.明代
(5).在我国教育史上,最早把小学教育规定为义务教育是在( )。
A.1904年正确答案A
B.1922年
C.1949年
D.1986年
(6).一般来说,小学阶段相当于人生发展的( )。’
A.幼儿期正确答案C
B.少年期
C.童年期
D.青年期
(7).我国正在进行的五四制实验开始于( )年。
A.198l正确答案A
B.1989
C.199l
D.1994
(8).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 )。
A.中国正确答案D
B.日本
C.新加坡
D.德国
(9).《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教育发展的“两全”目标,“两全”是指( )。
A.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全面扫除青壮年文盲正确答案D
B.全面进行教育改革,全面发展职业教育
C.全面改革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D.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10).我国现在实施的义务教育的年限目标是( )。
A.10年正确答案C
B.6年
C.9年
D.12年
(1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的是指( )。
A.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正确答案D
B.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C.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D.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
(12).国家对小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称为( )。
A.小学教育目的正确答案A
B.小学教育目标
C.小学教育原则
D.小学教育内容
(13).毛泽东在( )提出新中国的第一个教育方针。
A.1957年正确答案A
B.1958年
C.1966年
D.1964年
(14).国家对学龄儿童和少年不分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和能力,普遍实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称为( )。
A.义务教育正确答案D
B.初等教育
C.平民教育
D.普及教育
(15).在教育目的问题上,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的主张体现了( )。
A.个人本位论思想正确答案D
B.教育无目的论思想
C.社会效益论思想
D.社会本位论思想
(16).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保证是( )。
A.教育计划正确答案D
B.教育手段
C.教育途径
D.教学工作
(17).义务教育中,以下哪几方必须履行一定的义务?( )
A.儿童正确答案ABCD
B.国家
C.家庭
D.社会
E.企业
(18).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 )。
A.德育正确答案ABCDE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E.劳动技术教育
(19).教育目的具有( )作用。
A.导向正确答案ABC
B.评价
C.激励
D.规范
E.选择
(20).教育目的的确定要符合( )的需要。
A.社会舆论正确答案BDE
B.生产力和科技发展
C.个人意志
D.社会政治经济
E.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21).义务教育是一种( )。
A.普及性教育正确答案AC
B.自愿性教育
C.强制性教育
D.淘汰性教育
E.选拔性教育
(22).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思想,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是( )。
A.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正确答案ACDE
B.道德素质
C.身体素质,心理素质
D.个性素质
E.科学文化素质
(23).以下关于素质教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正确答案ABDE
B.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C.素质教育跟传统教育没有差别
D.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E.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
(24).下列哪些因素制约着教学内容的制定?( )
A.教育目的正确答案ABCDE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儿童的年龄特征
D.教师实际水平
E.学生的需求
(25).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叫()。
义务教育,
(26).小学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和()。
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27).《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是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
基础教育,
(28).《义务教育法》规定,我国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的管理体制。
“地方负责,分级管理”,
(29).小学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
劳动技术教育,
(30).素质教育的核心是()。
培养创新能力,
(31).我国义务教育的学制年限通常有“六三学制”、“五四学制”及“()”。
九年一贯制,
(32)..()是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33).素质教育有三大任务,即()、()、()。
发展身体素质,培养心理素质,形成社会素质,
(34)..()是小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小学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小学教育活动具有指导意义。
小学教育目的,
(35).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问题,也是教育工作的()和()。
核心,出发点,归宿,
(36).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智力,
(37).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普及性。小学教育的普及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保证依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使适龄儿童和少年都能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二是要求教育工作者对所有的入学儿童负责,爱护、关心、教育每一个学生,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2)基础性。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国家实施义务教育,不仅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且是现代社会对每个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而非专业教育,其内容应包括国家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须具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相应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其在完成这一教育任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强制性。为了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必须依靠国家法律的强制力量,这就是义务教育的强制性,义务教育的实施,使小学教育具有了强制性的特征。
(38).我国为什么要推行义务教育?有什么意义?
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大力推进义务教育的发展,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得到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推行义务教育的意义: 第一,义务教育既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又会不断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各国制定义务教育的制度,规定义务教育的实施年限,基本上是由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所决定的,可以说,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实行义务教育的根本条件。 第二,义务教育既体现着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水平,又会促进现代文明的提高。一个国家公民的民主生活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公民的这种民主生活就是要建立在教育机会均等、人人有受教育权利的民主基础之上,并通过法律形式来加以保障。义务教育是建立一个国家民主生活的基础和工具。 第三,义务教育既可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又可以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作为国家的公民必须接受一定年限的教育,这种思想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认识清楚的,尤其在经济落后的地区,由于主观与客观的因素,儿童与少年受教育的权利时常会受到侵犯。实施义务教育从法律上维护了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也要求公民履行自己作为国家公民的应尽义务。专家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注意对于类似的题型,一定要先给出核心名词“义务教育”的概念,然后再展开论述。
(39).什么是义务教育?它与普及教育有什么不同?
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有不少国家或地区又称这种教育为“强迫教育”。 义务教育与普及教育不是一个等同的概念。国家对学龄儿童和少年不分种族、肤色、宗教信仰、性别和能力,普遍实施的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称为普及教育;但当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普及教育的义务形式时,便称为义务教育。也有的国家把义务教育称为公民教育。
(40).简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我们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培养的人是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个体,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
(41).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在小学教育方面有哪些重要的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我国的小学教育从各方面都有了快速的发展.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着重开展的工作有: (1)普及小学教育。从l986年开始推行九年义务教育。为了尽快普及小学教育,我国采取了两个基本方针:一是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即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社队办学相结合;二是实行多种类型的办学形式。 (2)学制改革试验。新中国成立以后,对小学原来的六年制学制进行压缩,开始五年一贯制的试行与推广,以后又形成了五年制与六年制并存的局面。 (3)教学改革试验。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语文、算术等学科都进行了教学改革的试验。
(42).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素质教育本质特征的认识。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使诸方面教育互相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但每一个学生都有其个别性,因此,教育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既要充分发展学生的共性.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把学生的差异性显示出来并加以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具有高度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人。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第一,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第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 第三,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43).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要点。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有如下要点: (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5)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44).我国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我国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 (1)初步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热爱祖国,有理想,有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求新创新、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公平竞争、效率、效益、遵纪守法的观念;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2)掌握较宽广的文化、科学、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自觉的学习态度和独立学习能力,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方法,形成必备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身心保健的知识与能力,健康的审美观念和相应的审美能力,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一定的应变能力,初步形成健康的个性。 (4)具有正确的劳动观念、职业观念和初步的择业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和现代生活技能。
(45).教育应怎样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促进其发展?
教师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合理设计教育活动,以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就必须了解以下这些最基本的规律,遵循并适应这些规律。 (1)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身体、行为、记忆、思维、情感)和阶段性(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做到循序渐进地促进个体身心的发展(发展性教育的理论依据是“最近发展区”)。 顺序性和阶段性的规律,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适应身心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其顺序的要求,循序渐进,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还应看到,我们在确定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时都必须从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使全部教育和教学工作在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出相应的特点。 (2)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差异性的规律,做到因材施教,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中是不均衡的;不同方面的发展表现出不均衡性,从而使某些方面的发展存在着“关键期”。 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也是不均衡性的表现,这种不均衡性不是表现在同一个个体内部的各部分和过程的各阶段,而是表现在不同的个体身上。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除了要掌握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外,还必须研究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了解个体不同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式,了解每个个体的兴趣、爱好、特长,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充分发挥个体的特殊才能、潜力和积极因素,弥补各人的短处和不足,选择最有效的教育途径,使具有各种个别差异的学生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从而使个体的身心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3)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的规律,做到从实际出发,促进个体身心的发展。个体身心发展的稳定性是指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中的某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儿童,在身心发展阶段、发展顺序和每一阶段的发展过程与速度大体是相同的。个体身心发展的可变性是指在不同的教育活动和环境中,同一年龄阶段个体身心的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这说明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教育活动、教育措施的改变,身心发展呈现出可变性。 我们的教育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为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加快他们的身心发展速度,提高发展水平。 (4)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规律,促进所有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互补性反映出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首先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 教育者乃至每一个人要树立起这样的信心:不管个体自身条件处在怎样的状态下,只要生命还存在,发展的可能也就存在,生命与发展的可能永远共存。
此题目数据由翰林刷题小程序免费提供
